老外看光棍節 堪稱消費大革命
外媒剖析中國網購充滿娛樂性 翻轉200年購物模式

即將到來的雙11購物節,在外國人看來,不只是一場購物饗筵,甚至已提升到消費革命的高度。國際媒體9日分析,從18世紀以來,人類的購物享受因為大陸電商而改變方式,這也跟大陸許多二、三線城市缺乏良好購物體驗有關。
英國《金融時報》9日報導,11月11日是中國人的光棍節,這原本是一群南京大學生戲謔的說法,以四個1來代表宿舍裡一群缺乏女友的男生。但中國電商把這一天變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服裝和禮品購物盛筵,是購物和娛樂的巔峰,銷售額遠超過美國的「黑色星期五」「網路星期一」。
逾8成使用手機網購
去年雙11,中國消費者線上購物支出達1207億美元,其中82%是使用移動設備購買的。今年,至少14萬個品牌,包括6萬個國際品牌,將銷售1500萬種商品。數字巨大,還是低估了這種現象的重要性。「中國正經歷一場消費革命,堪比18世紀發生在歐洲的消費革命,後者在19世紀百貨商店問世時達到巔峰。」
報導指出,中國的電商不僅高效且充滿娛樂性。雙11倒計時晚會製作人大衛·希爾表示,正在準備「一場奢華體驗,將帶來情緒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報償,刺激人們在午夜上網購物。」
開創全新購物體驗
以中國雙11跟歐美線上購物來對比,後者通過規模和價格吸引消費者,而不是通過娛樂。如果消費者想追求樂趣,那麼去購物中心或時裝精品店就可以;如果要低價和便利,那麼應該去亞馬遜。
佛蘭克·特倫特曼在《物的王國》一書中寫道:「新奇、時尚、適應和創新—消費社會的動力—是東西方交流的產物。」18世紀的歐洲消費革命發端於香料、咖啡、茶以及中國的瓷器進口到歐洲。
這導致倫敦購物區豪華商店的誕生,丹尼爾·笛福在1726年出版的《十足的英國商人》中描寫道,零售商用「他們3分之2的財富裝修門店……用於油漆和鍍金、精美的貨架、百葉窗、盒子、玻璃門、窗框等等」。
而中國在大城市以外的市場沒有那麼成熟,網上消費者可能無法通過其他管道購買國際品牌。電商提供他們完整的購物體驗,包括瀏覽和發現商品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