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及時撤離緬甸
抗日英烈餘生錄(十八)

由於T-26戰車的重量太重,一輛車必須要拆解開來分三輛平板車運送,只能夠留在臘戌組裝。所以在即將爆發的同古保衛戰中,裝甲兵第1團沒有T-26戰車的支援。他們所能夠依靠的,只有飛雅特與雷諾戰車。胡獻群團長命令戰車第5連、第6連與第10連支援新編第22師的步兵戰鬥,其他部隊則在後方留守。
提起當時在臘戌的印象,楊治國用「一片火海」來形容。
3月19日,做為日軍第55師團先遣部隊的第112聯隊與擁有三輛飛雅特戰車支援的500名國軍爆發激烈戰鬥。這三輛來自第5連的戰車依靠有利地形,給來襲的日軍帶來迎頭痛擊。整整一天打下來都沒有攻克國軍陣地,於是第55師團又在20日將第143聯隊投入戰鬥。
日軍遭遇首次挫敗
結果杜聿明軍長命令第6連與第10連的飛雅特與雷諾戰車投入戰鬥,與廖耀湘的新22師合力擊退143聯隊。國軍的猛烈抵抗,讓在東南亞勢如破竹的日軍遭遇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的第一次挫敗。3月27日,廖耀湘師長又在戰車第5連、第6連與第10連的支援下猛攻南陽車站。
靠著這10多輛的小戰車,國軍於28日占領南陽車站,摧毀周遭所有日軍工事並殺傷上百名敵人。不過在激烈戰鬥中,第6連有四輛戰車被摧毀,連長魏成祿也不幸戰死。後來因為日軍第56師團派遣援軍抵達同古參戰,杜聿明軍長才在29日晚間下令全軍突圍。
獲得裝甲兵第1團支援的新22師,在同古堅守了整整兩個星期,以2000人的代價殲滅了5000人左右的日軍。這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發生在東南亞戰場上的最偉大奇蹟。不過楊治國副排長所服務的第1營第3連,因為被視為戰略預備部隊的原因,在整個保衛戰期間留守後方。
國軍於緬甸戰場的表現確實十分驚人,戴安瀾師長一度還指揮200師在4月25日收復棠吉。不過日軍第56師團居然集中兩個戰車聯隊的兵力向臘戌、曼德勒與密支那等緬甸北部重鎮進攻,試圖切斷中國遠征軍的歸國之路。
更離譜的,是面對日軍的攻勢,英國人往往是一槍不發就主動放棄陣地。缺乏英軍配合作戰的國軍,是不可能依照中印緬戰區美軍司令史迪威將軍計劃的那樣,發起平滿納或者曼德勒會戰。看著英國人頭也不回的往印度逃竄,杜聿明開始質疑起200師繼續待在緬甸的必要性。
雖然沒有得到蔣中正與史迪威的命令,杜聿明還是在當天下令裝甲兵第1團的戰車撤退回國。他深刻的瞭解抗日戰爭並不會隨著緬甸的淪陷結束,未來的中國還需要這批戰車抵禦日軍的侵略。軍令如山,還來不及參加戰鬥的楊志國也只能跟著部隊一起回國。
胡獻群到了臘戌,才發現先前留在那裡的T-26戰車已經有15輛組裝完成。他下令留下五輛戰車下來協助第66軍固守臘戌,其餘10輛T-26則是再度拆解後裝上平板車運送回國。後來的歷史證明,如果杜聿明晚一天下達撤退命令,那麼裝甲兵第1團確實是一輛戰車也帶不回國。
提起當時在臘戌的印象,楊治國用「一片火海」來形容。原來有許多痛恨英國殖民統治的緬甸人,出於「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心態,滲透到英軍防線的後方協助日本人搞破壞。這些人在臘戌到處放火,焚燒盟軍遺留下來的戰略物資。胡獻群團長研判此地不宜久留,便趕緊指揮裝甲兵第1團北上歸國。
4月29日,第56師團在擊敗國軍第66軍以後奪下了臘戌。目睹此一狀況的中國遠征軍司令羅卓英將軍,立即命令下各部隊向八莫與密支那方向撤退。可是因為此刻中緬邊境地區已經通通為日本人所占領,包括第200師在內的國軍部隊根本就沒有全身而退的機會。
反倒是裝甲第1團,在第56師團占據臘戌前就已經踏上回國之路。但是這一路上還是非常危險,因為獨立運動領袖翁山將軍組織的緬甸義勇軍仍試圖伏擊敗退中的國軍。而且還有為數不少的緬甸和尚,主動為日本人搜集情報。
受到人潮與車潮的影響,裝甲兵第1團有好幾次被堵在路上動彈不得。楊治國指出原本是開六線道的車輛,都硬是擠進了那條能容納四線道車輛行駛的小路上。這導致裝甲兵團移動速度極為緩慢,一個小時還不見得能夠開到六公里的路程。
守護戰車以保戰力
負責指揮交通的國軍弟兄,會將拋錨在路邊的車輛推入山谷以紓緩道路,加快部隊與難民撤退回國的速度。有些時候就連在道路上暫時熄火的車輛,都可能被視為故障車輛而被推下山谷。許多官兵與難民為了爭取權益會向軍方抗議,但是這種舉動卻可能讓他們被當成「奸細」遭到制裁。
所以出於將所有戰車帶回國內的考量,裝甲兵團的將士寧願浪費燃料,也絕對不讓車輛熄火。大家都知道對日抗戰不會在緬甸淪陷後就結束,國家絕對不能失去了這批寶貴的T-26與飛雅特式戰車。他們的任務不是與日本交戰,是為國家保留下這最後一點的戰鬥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