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台劇碰壁 陸網友反應冷
內容不接地氣 劇情水土不服

同為30歲都市女性和多年毒舌死黨友情質變為愛情的情感故事,7年前林依晨、陳柏霖、王陽明主演的電視劇《我可能不會愛你》成了當年在台灣收視率冠軍,但大陸演員翻拍版的《愛情進化論》評分僅為前者的一半。
從近期多部台灣製作人操刀的台灣偶像劇的大陸版來看,翻拍台灣偶像劇並不一定比翻拍日、韓劇簡單。
台劇借鑑日、韓
台灣偶像劇的伊始是2001年柴智屏製片,徐熙媛、言承旭、周渝民、吳建豪、朱孝天主演的電視劇《流星花園》。
1996年底,台灣中天電視台曾開闢「偶像一級棒」劇場作為播出偶像劇的時段,安排播出的大多是單元短劇,首齣是5集短劇《追夢一族》,由當時紅極一時的「小虎隊」成員蘇有朋、吳奇隆主演,講述的是2男2女、4個懷著夢想年輕人的情感糾葛。遺憾的是這個劇場並沒能開啟偶像劇的新時代,仍延續台版青春愛情故事的風格。
「偶像劇」脫胎於日本泡沫經濟時代誕生的潮流劇,主角大多是俊男靚女、以愛情為故事主線,與時下的流行元素結合緊密、角色設定都是新興或光鮮的職業、並大量使用流行歌曲或由主角演唱主題曲。與《追夢一族》中蘇有朋飾演的超商店員、吳奇隆是夢想當跆拳道選手的健身教練相比,《流星花園》中「F4」富甲一方的財閥二世顯然更貼近「偶像劇」的定義。
漫畫式表現手法
《流星花園》的時期,偶像劇在創作上大量借鑑南韓娛樂業。1990年代起,南韓娛樂業初步制定朝海外拓展的藍圖,致力打造國際化偶像;不同於當時香港樂壇製造的天王、天后,韓流偶像年輕有活力,也更為親民,受眾是成長階段的年輕人,而非原本以家庭為核心的電視觀眾;漫畫式表現手法的影視作品,成為主要類型,如《浪漫滿屋》等表現形式誇張、人物類型化特點強類的青春偶像劇。
台版偶像劇也是如此,《流星花園》有漫畫式的誇張設定,無論是男女主角的家庭背景還是人物的性格特徵,都是標籤式的,道明寺富有且霸道囂張、杉菜貧窮且堅忍頑強。同年播出的許紹洋作品《薰衣草》,渲染的悲情氣氛則有韓劇《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等唯美愛情故事的影子。
2002年楊丞琳、范瑋琪合作的《愛情白皮書》,2004年林依晨、鄭元暢主演的《惡作劇之吻》,2006年Ella陳嘉樺、吳尊主演的《花樣少男少女》等,大多以日本漫畫為藍本。
陸版漸失台餘韻
到了2009年阮經天、楊謹華主演的《敗犬女王》、2011年林依晨、陳柏霖主演的《我可能不會愛你》,台版偶像劇的女主角不再是校園學生妹,而是走入社會的職業女性,她們的性格更加成熟,故事情節的社會現實感也更強。
此一時期的女主角不再受限於愛情的煩惱,開始聚焦職場晉升時的玻璃關卡,角色的多元設定,試圖打破社會對於某一類型群體的刻板印象,電視劇的訊息量更大,主題也更深刻。
但此時台灣影視行業也開始轉變,關鍵點是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留住人才,反而大陸影視行業的蓬勃發展,讓台灣從業人員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一些偶像劇導演開始把工作重心移往大陸。
隨著到大陸的台灣影視從業者不斷增多,也讓大陸偶像劇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一方面保留台灣偶像劇強烈的架空感,另一方面人物許多觀念卻不符合大陸這個「陌生人社會」的習慣和規則。
轉變至今,大陸偶像劇漸漸看不出台灣偶像劇的餘韻,台灣導演安竹間的《愛情進化論》就是最好的例子。
張天愛飾演的女主角端著現代都市情感劇中常見的女強人形象,與各路人馬唇槍舌劍,但深夜獨自一人時又表現出寂寞與脆弱,整個角色非常分裂,很難發現女主角對生活有感悟。編劇編出的經歷沒有讓她成長,看不到一個真實生動的人,只能為女主角安排對象。透過台詞不斷覆述30歲單身都市女性的焦慮,只能令觀眾感到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