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廈大簽約 助育陸核能人才
明年2月 廈大將首派交換生來台

大陸近20年致力能源政策轉型,並加速發展核電,包含廈門大學在內,不少大陸大學開設核電相關院系,但辦學規模不足、缺乏專業師資;廈大能源學院近期與新竹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原名核子工程學系)簽署合作意向書(MOU),明年2月廈大將首派交換生來台。這是兩岸大學核工專業首次簽訂合作意向書,成為台校助陸培育核工人才的開始。
新竹清華原子科學院院長李敏表示,廈大在10年前成立能源學院時,便與新竹清華工科系接觸,期間透過一名在廈大任教的新竹清華工科系博士生接洽;歷經約兩年的洽談,他在8月底前往廈大簽署MOU,拍板兩院系的交換生計畫;9月新學期開學後,廈大將在校內推廣這項消息,鼓勵校內學生到新竹清華交換,首批來自廈大的交換生,最快將於明年2月來台。
新竹清華原科中心主任葉宗洸則說,想與新竹清華展開核能科研合作的陸校,不只廈門大學,近年曾有幾所開設核工科系、課程的大陸大學,組團到新竹清華訪問,想要了解台灣如何發展核能教育。
陸積極拓展核能教育
大陸近20年積極拓展核能教育,葉宗洸說,在這20年間,大陸開設核工系所的大學,從傳統的「老四所」(即北京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增加到現階段20校左右;但育才速度緩不濟急,在核能教學與研究上,陸校不只師資不足,核工科系教師多從物理系借調,並非核工專業,再加上大陸缺乏核工與能源建設基礎,大陸教授大多只能開設基礎核工課程,理論能力雖強,實務經驗較不足。
清大師資多在美深造
葉宗洸進一步指出,我國花費逾50年培育核工人才,新竹清華則是國內唯一從事原能教育的大學,師資多自美國深造返台任教,不只在基礎核工、工程實務教學及研究上,較大陸更深、更廣,再加上兩岸語言相通,因此陸校才會找上新竹清華幫忙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