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愛國主義為大國自信
社評

新冠疫情下,各國全面啟動邊境防疫管制,國際政治中的高層互訪為之中斷。其間,網路或傳統電話熱線雖維持著各國的溝通,但領導階層的面對面外交不僅為關係維繫無可或缺,更為關係良窳之具體表現。
因此,全球疫情雖仍然嚴峻,但下半年以來,美國、歐盟及澳洲先後重啟高層實體對話。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先後走訪波蘭、捷克等歐盟成員,防疫之外,更意在爭取各方與美國共同對抗大陸。川普總統在選舉盤算下,升高美、陸對立,揚言與大陸全面脫鉤,蓬佩奧風塵僕僕,企圖建構新冷戰,拉起「新鐵幕」。
面對川普步步進逼,中共主管對外關係的外事委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總結陸、美關係正常化41年來的雙邊關係,呼籲美國「糾正錯誤、改弦易轍」,接著大陸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反駁了蓬佩奧的「對華接觸政策失敗論」,但收歛「戰狼外交」煙硝味,就事論事提出對美外交「4點框架」。整體觀察,大陸不隨美國起舞,希望避免陸、美敵意螺旋升高。
北京在說明立場後,開始主動出擊,楊潔篪與王毅二人分進合擊,出訪東亞及歐盟國家。楊潔篪於8月19日抵達新加坡訪問兩天,緊接於21日造訪南韓。北京選擇新加坡為重啟面對面外交首站,意味對南海爭端所在之東協國家的重視,且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很謹慎地與川普脫鉤大陸政策保持距離,在陸、美之間「不選邊」,對東協國家具表率作用,陸、新關係強化有助於南海情勢向中國傾斜。
至於南韓,與日本同屬美國在東亞兩大盟邦,在陸、美對立升高之際,北京拉攏南韓不僅能促動停滯的陸日關係,更能緩解大陸周邊的戰略壓力。8月24日為陸、韓建交28周年,雙方經貿關係日益緊密,雙邊貿易額達到3千億美元,大陸成為南韓最大貿易夥伴,南韓則是大陸第三大貿易夥伴,凸顯兩國在國際產業鏈中,難以脫鉤的結構關係,川普恐怕很難拉開陸、韓,迫使南韓總統文在寅一面倒選邊美國。
王毅則在出訪歐盟5國前,先行在廣西東興會晤越南副總理兼外長范平明,紀念陸、越陸地邊界劃界20周年及勘界立碑10周年。典禮上,王毅意有所指表示,「以誠相待,相向而行,任何難題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持對話協商是解決雙方分歧的正確途徑」。同時,大陸承諾向菲律賓、緬甸等國提供新冠肺炎疫苗,並成功說服在陸、美之間舉棋不定的菲律賓,支持北京主張的南海方案,大陸積極展開東亞區域睦鄰外交。
會見越南外長後,王毅展開長達8天義大利、荷蘭、挪威、法國及德國訪問行程,這是疫後王毅首度出訪,選擇歐盟5國別具意義。歐盟主要成員國支持多邊體系,與醉心單邊主義的川普同床異夢,大陸深化與德、法、義等國相互理解,可避免全球被川普推向「新冷戰」,更令川普以中共取代俄羅斯,將之形塑為世界公敵,以期「北約」的槍口轉向北京,缺乏現實基礎。
北京的「維護多邊主義、完善全球治理」應為與東協、日、韓及歐盟的共同外交語彙,但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在7月發表的對陸報告指出,「中國在歐洲的形象空前惡化」,在日本情況亦類似,此為北京在周邊及對歐外交須坦誠面對的難題。大陸與這些國家存在的體制及意識形態差異,為爭取相互理解,北京積極在全球推動「形象工程」,但成效有限,關鍵在於過度「政治化」操作,結果適得其反,落人口實,西方國家近年常以「孔子學院」大做文章即是一例。
大陸外交布局與川普政府大異其趣,不為拉幫結派,不要求在陸美間表態、站隊,不打算集結各國共抗美國,而在國際社會尋求對話、管控分歧,不希望全球步向「新冷戰」。美國希望建構「美國第一」國際秩序,大陸支持全球化下的多邊架構,已高下立判。只須將近代以來「國恥感」所形成的民粹式「愛國主義」轉化為「大國自信」,在全球對話中展現理性、克制與包容,疫後大陸對外關係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