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官方斷線 事務性問題著手解僵局
民共錯失兩次建立管道機會 誤判風險增加 學者籲城際交流先行 由淺入深建立溝通機制
編者按:大陸自1月8日起全面解封,入境不用再隔離,有助兩岸民間往來。本報今起從兩岸交流、台商影響等層面推出系列報導,探討大陸解封之影響、效應與機遇,以及對兩岸關係和雙方政府的啟示。
大陸1月8日全面鬆綁疫控,兩岸民間交流可望逐步恢復,但兩岸官方何時「解封」卻難如登天。過去三年來,民共之間至少有兩次可建立溝通管道機會,奈何最終不了了之;如今中美關係趨緩,中共更無意願與民進黨政府對話。面對兩岸官方冰封難解,學者呼籲,兩岸可從事務性問題著手,透過城市交流機制管道來彌補當前窘況。
針對民共官方「已讀不回」的情況,淡江戰研所教授王高成受訪時指出,對大陸而言,過去兩岸溝通是建立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民進黨不承認,北京就無溝通意願,遑論與有官方背景的智庫交流,即便外部環境改變,兩岸互動還是取決於雙方有無共同的政治基礎。
2020年時,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原定9月出席海峽論壇,與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會晤,未料大陸央視主持人李紅一席「求和說」,引發國民黨抗議,最終王金平未赴陸,汪洋也未出席論壇。當時就有輿論對此感到扼腕,倘若「王汪會」成行,兩岸當局的溝通管道或可慢慢建立。
另一次契機,則在美國總統拜登2021年剛上任之際,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原定當年1月25日與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楊明杰同場舉行閉門視訊會議,希望利用美國政府換屆時機,兩岸互相「交底」,但北京擔憂被解讀成「紅綠對話」,最後一刻緊急喊卡,會議以破局收場。
談及溝通管道的重要性,台大政治系教授兼主任張登及指出,避險就是要了解對方的能力和企圖,以減少意外和誤判,若無溝通,就會流於各說各話。即便美中正在激烈競爭,雙方仍覺得溝通「斷線」不正常,故保持溝通管道暢通,以直接傳達戰略意圖和「底線」,降低風險。
過去民共可能建立對話的機遇是立基在中美關係極度動盪。時任美國總統川普為求勝選,不惜製造台海擦槍走火風險,而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則在2020年10月及2021年1月兩度致電時任中共軍委參謀長李作成,化解危機。當時傳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也派出軍委辦公廳主任鍾紹軍至廈門督軍,以防不測。這讓大陸鷹派學者都認同兩岸要有避險聯絡管道。反觀如今中美和緩,北京更無意願與民進黨政府交流。
王高成直言,蔡英文總統任期僅剩1年多,北京更加缺乏交流意願,只有民進黨政府逐步調整立場,雙方才有溝通可能,這也是台灣避險機制。他強調,維持台灣安全,除美台關係良好,兩岸關係也必須緩和,而這取決於雙方的政治關係和良性互動。
淡江大陸所榮譽教授趙春山建議,很多急迫性問題要透過其他方式補救,如兩岸城市之間的交流,或是國共黨對黨的管道,有政治氛圍才能解決。張登及也說,兩岸官方若能從小三通復航等問題著手,經由授權單位進行技術面的協商,改善兩岸人民往來的待遇和權益,「由近而遠,由淺入深,先易後難」,進而建立溝通或避險機制,並非沒有接觸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