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9

社評/課綱撥亂反正 國民黨不能迴避

image
旺報社評

 「軟土深掘」是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蔡政府在課綱問題上的作為,非常貼切。蔡英文總統剛上任時就修改課綱,用「東亞史」取代「中國史」,當時藍營反彈相當激烈,社會上也有不少雜音,但不影響蔡政府的決心,如今已全部落實在學校教學中,對00後年輕人的文化認同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這是一場意識形態革命,但台灣社會彷彿船過水無痕,已平靜無波。

四任總統聯手的寧靜革命

 可能要年過50歲的人才會驚訝,如今的教科書,5千年的中國歷史竟被極度濃縮,6冊中只剩下兩章,一下子就講完了。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沒有多少人能背出朝代的順序,也叫不出幾位古人的姓名,更讀不到幾篇好的古文、古詩詞,更別談背幾句論語、孟子了。至於地理,台灣地名大概是熟悉的,但是如果要問年輕人洛陽、開封在哪裡,大概找不出幾個知道的人。

 這些變化也許談不上對錯,但中老年和年輕人對話,絕對會有不知今世何世之感,因為在不知不覺之中,由「中華民國」所代表的歷史文化傳統早已悄然隱去,除了大家還在使用著國語、繁體字,其他均魂神俱杳了!

 這些事情從發生到現在已經整整30年了,按照古人的算法,30年為一代,也就是說,這種變化已經經歷了整整一代人。這30年中,所有變化都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漸進的脈絡中緩步推進,然而一代的時間過去,現在的教育現場真的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了。

 誰該為這樣的變化負責呢?我們不知道,但它是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4位總統無縫銜接完成的,也就是說,這是由國民黨政府與民進黨政府「聯手」完成的。如果這是一場「寧靜革命」,那麼,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都有貢獻,不知馬英九回首前塵做何感想!

 教育文化從來不應該是政治的事,但這30年,伴隨著台灣文史課綱變化而來的,絕對是涉及最敏感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一環,也是台灣政治變遷中最核心的一塊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其中涉及了有關中國與中華民國的「國家、民族」定位問題。

文化認同是兩岸和平根基

 可是平心而論,這些年的文史課綱寧靜革命,除了少數藍營群眾與知識分子的無力吶喊之外,所見卻是一面倒的走向。屬於中華民族、中華民國的傳統文化與立國精神不斷遭到抽骨吸髓。最不幸的是,唯一可以,也應該義不容辭發動對抗的中國國民黨,卻選擇平庸而無所作為,最終成為民進黨「寧靜革命」的側翼、助手與幫凶!

 台灣這些年的分離主義的運動,最不幸的發展就是從政治認同外溢到文化認同,更荒唐的是,政治領域的分離迄今一事無成,文化認同的領域卻已經革命成功。一個最明確的指標,就是在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中,幾個政黨的主要候選人,乃至整個政治場域的交鋒,再也聽不到有關文史課綱的討論了。

 必須深思的是,一旦台灣未來的主人翁,文化領域中只有台灣認同,而沒有中國認同,那麼,兩岸還有多少和平解決問題的空間呢?習近平第3任期,兩岸呈現的「春暖」契機,是對台灣民間社會釋放的善意,希望台灣社會的中國認同,能對分離認同產生平衡作用,進而找到兩岸和平相處、和平發展的道路。文化認同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攸關台灣未來的根本問題。民進黨當然無可寄望,可是國民黨又有多少可以寄望的空間呢?

 總統大選是國家發展方向的總辯論,國民黨對中華民族與中華民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我們不想做楚囚之嘆,就要嚴肅地詢問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文史課綱的立場為何,是要撥亂反正?或平庸怠惰?民進黨賴清德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態度與立場都很清晰,國民黨及藍營所有想參選總統的人,不也應該說清楚、講明白嗎?誰閃躲、誰迴避,藍營群眾就有理由唾棄他們!這是我們要表達的最嚴正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