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競合激化 兩岸最佳利益

川普針對全球「對等關稅」政策很快就聚焦到中國大陸,北京毫無猶豫以牙還牙,祭出「對等反制」措施,並迅速從經貿外溢到社會,對赴美旅行、留學發出警示。兩國「硬脫鉤」的結果將是硬對抗,台灣位於美中地緣政治板塊交界處,需為不可避免的大地震做好準備。
迎接地緣政治大地震
面臨美中關係與國際政經情勢的遽變,賴政府不改變民進黨「倚美反中」基本路線的決心,已反映在賴總統民進黨中常會「投資脫中入北」的宣示。民進黨認為,無論川普的形象、政策、行事風格多糟糕,在自由民主陣營遭到多少批評,但自由民主國家把大陸視為意識形態迥異、具有安全威脅、採經濟脅迫手段的對手或敵人,台灣「選邊站」別無選擇。
然而,縱觀全球所有國家在川普關稅戰、美中硬對抗之後的選擇,堅持「選邊站」的台灣已成為異類。4月2日川普端出對等關稅威脅後,歐盟先以「互免部分產品關稅」作為試探,遭美方打臉後,以共識決形式提出25%關稅反制,同時與大陸總理李強通電話。4月9日川普「髮夾彎」延緩對等關稅後,歐盟暫緩對等措施,但立即與大陸商務部長通話,決定調整大陸電動車進口限制政策。最近又傳出,歐盟領袖將於7月赴北京,說明歐盟不僅沒有一面倒向美國,反因川普啟動關稅戰而有意改善對陸關係。
再看亞洲國家,越共總書記蘇林4月2日與川普溝通,表示願意探討零關稅問題,很快傳出習近平將於下周訪問越南的消息,依照兩國慣例,高層會晤代表雙方已達成共識,同時大陸在柬埔寨的雲壤軍港落成,北京地緣政治觸角在東南亞地區會更加穩固;日本早在川普重返白宮之初,就在東京邀集中韓外長、財經官員會晤,並達成加快三國自貿區進程的共識,北京也釋出解禁日本核災區產品的訊號,可以看出,抱團取暖已成為東北亞三國於川普之外的另一個選擇。
從宏觀、歷史、戰略角度看近期國際社會的合縱連橫可得知,戰略自信、戰略衝動、戰略穩慎,是川普2.0時代大變局的三個關鍵詞。首先,當前中美對抗,是「戰略自信」與「戰略衝動」的差別。北京認為東升西降趨勢並未改變,認為時間在中國這一邊,早在川普首任北京就展開「內循環」經濟結構改造,與防範外部風險測試,此次對付川普高關稅攻勢,不僅官方見招出招,民間雜音也明顯趨弱,在觀察大陸與美國以外國家更加密切的往來,更顯出大陸的戰略自信。
對等關稅衝動又粗糙
川普的「戰略衝動」已無需證明,全球輿論赫然發現,川普核心團隊矛盾重重、朝令夕改,決策過程粗糙,絕不是一些人所說的「下大棋」,而是業餘者的表現。國際社會愈感受到川普的「戰略衝動」,就愈傾向於選擇「戰略穩慎」,也就是不選邊站隊,既穩住川普,也穩住北京。這背後兼具利益與理念的考量:利益上,各國經濟離不開中國大陸,理念上,雖未必認同大陸體制,但也深知川普的意識形態已無道德優越性。
是與「戰略衝動」的川普團隊繼續瘋下去?還是與歐盟、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一樣採取「戰略穩慎」的務實態度?這是賴清德政府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北京經濟規模大、基礎建設先進、科技應用進步,對未來充滿戰略自信,或許扛得住美中「硬脫鉤」,但兩岸「硬脫鉤」絕無可能,台灣也承受不起代價。
台灣近年投資重心轉往美國,貿易呈現「美升陸降」趨勢,但兩岸經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結構未變,大陸大可憑藉自己的實力、定力、能力,加深兩岸經貿連結,讓台灣龐大的中小企業、傳統產業,在川普關稅風暴肆虐下找到避風港。
過去幾年,大陸對台灣發起若干貿易壁壘調查,並暫停部分ECFA零關稅優惠,作為政治宣示,北京可能認為是民進黨「錯在先」。但民進黨不是台灣全部,台灣一直有55%到60%民意不支持民進黨的路線,川普「美國利益優先」作風下,不但沒有「台灣利益」,甚至可能不惜犧牲「台灣利益」,兩岸文化、情感的連結斷不了,現在是大陸重新盤整兩岸關係,創造兩岸最佳利益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