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落葉終可歸根

image
傳記文學第755號《中國第一位女留美學生 —金韻梅的傳奇人生》

 世事無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兩個月的一九一八年九月,金韻梅唯一的兒子亞歷山大.金,不幸在法國戰場上陣亡。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她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喪子之痛。

 一九二○年,五十六歲的金韻梅第四次回到中國,選擇定居北京,落葉歸根。從斷簡殘篇的史料中窺見,金韻梅在中國母國,熱心於慈善活動,善舉未曾間斷。她經常利用業餘時間親自帶一批人去「北平孤兒院」,既給孤兒免費義診,送醫送溫暖,又瞭解實情,呼籲社會各界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此外,金韻梅投身慈善活動,不僅資助創建「北平國立第一助產學校」,還親自帶領醫護人員做義工,普及公共衛生知識,鼓勵婦女參與社會事業,是一位溫暖的慈善家。一九二九年,金韻梅捐出三千銀元,幫助女醫生楊崇瑞創建國立第一助產學校──「清河鎮實習基地」;亦先後捐給燕京大學價值一萬五千元的房屋地基,此後又捐助該大學六千二百元現金支助。

 在繁忙的工作與社交活動之餘,私底下的金韻梅無親無故,孑然一身。晚年的她,更顯寂寞與孤獨。一位來自捷克斯洛伐克的二十六歲青年亞羅斯拉夫·普魯塞克(Jaroslav Prusek)曾前往中國北京進行考察,並暫居於金韻梅家中成為她的房客。普魯塞克透過與金韻梅的日常互動與細緻觀察,撰寫了一本名為My Sister China(《我的中國姐妹》)的書。書中以金韻梅為主角,生動地描繪了她晚年的生活,文字深情動人,引人共鳴。

 當普魯塞克初次見到金韻梅時,她剛剛從職場退隱。雖然曾經活躍於工作和社交場合,但她的內心始終被一種難以言喻的孤寂籠罩。金韻梅坦言,願意接納普魯塞克作為她的房客,提供住所給普魯塞克,並非出於經濟需求,而是渴望生活中多一些陪伴。在金韻梅溫馨的家中,普魯塞克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歸屬感,那裡不僅僅是住所,更像一個真正的「家」。對普魯塞克而言,金韻梅的溫暖與關愛,如同慈母般令人動容。

 金韻梅以善於交際和熱情待客著稱,尤其樂於與年輕人相處。普魯塞克回憶,金韻梅慷慨歡迎普魯塞克的朋友前來家中,還親自下廚準備晚餐,招待來訪的客人,深受賓客的喜愛。其中,「菊花湯」尤為特別,她常在小木炭爐上當眾現煮,展現了極具儀式感的烹飪過程。由於金韻梅偏愛天津小吃,也為她餐桌上的佳餚增添了地方特色。普魯塞克書中描述道:「老太太從天津買來鹹蝦、鹹魚,用杏仁和葡萄乾燉煮;她的甜點有冰糖燉蘋果塊,而主菜則包括肉絲炒竹筍、香菇以及一些從未見過的蔬菜。」金韻梅的料理不僅展現了她精湛的廚藝,更體現了她對生活的熱忱與待客的細膩關懷。

 金韻梅對藝術與文化充滿熱情。她從各地的鄉村收集來異常美麗的「剪紙」,她用那雙曾經熟練操控顯微鏡的雙手,偶爾拿起繡花針,根據剪紙圖案製作出精緻的繡品。金韻梅對日本藝術懷有深切的熱愛;雖曾多次遊歷歐洲,但她對歐洲藝術興趣不高,甚至認為其「缺乏細膩,過於粗糙與野蠻」。她對中國的革命家、改革家以及部分現代學者持批評態度,認為他們能力不足,甚至屈從於外國勢力。在她的心目中,認為袁世凱是極少數值得尊敬的人之一。袁世凱曾任命她為天津一家新建醫院的院長,也邀請她擔任其家人的私人醫生。她敬佩袁世凱的正直品格與優良操守,視其為真正的君子。

 喪子之後,金韻梅選擇在北京隱居,過著簡單而自足的生活,生活依然保持著優雅與自律。雖然她能說中文,但不會閱讀中文,因此僱用了一位女士大聲為她朗讀中國小說,再經金韻梅用打字機將這些故事翻譯成英文,這是她生活中的一項樂趣。她時常邀請流動戲劇演員和盲人歌手到家中表演,更為生活增添幾分熱鬧與溫馨。她是中國社會中「老太太」典範的象徵,威嚴而不失慈愛,令人敬畏卻又感親近。她的言語與決定,被視為不可違抗的準則,而這份權威並非冷酷,而是一種深藏溫情的堅定力量,讓人心生敬佩。

 一九三四年三月四日,金韻梅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七十歲。按照她的遺願,骨骸被埋葬於她在北京西北海淀區郊外購買的農場。她曾說:「在這裡,我的骨灰將與土壤融為一體……覆上泥土,隨後我的墳墓也將解體,我將成為田地,一片肥沃的田地。」金韻梅的逝世,引起國人廣大的哀悼。英籍醫生馬士敦(John Preston Maxwell,一八七一至一九六一年)在悼文中寫道:「……她(金韻梅)為這個國家的孩子和工人奉獻了自己的力量,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在這個充滿不幸與紛擾的世界中,她演繹了一段精彩的人生,贏得了人們的尊敬與愛戴。」金韻梅的葬禮莊嚴隆重,胡適、梅貽琦、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一八七六至一九六二年)以及美國駐華大使等人皆前往弔唁。

 墓碑中間簡潔地刻著「金韻梅大夫之墓」,兩側鐫刻著她的生卒年,記錄著她精彩傳奇的一生:「生於清同治三年四月四日」「卒於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三月四日」。然而,隨著時間的推演,城市化的擴張,金韻梅的墓地已被淹沒,不復存在。如今,她的墓碑被收藏於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而她的骨骸早已化作泥土,融入大地。金韻梅的一生,儘管塵土歸於塵土,卻以其精神與貢獻,滋養著後世,留下了永不枯竭的生命力與人文養分。

(三之三;全文請見2025年四月755號《傳記文學》)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