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美洗產地 陸推區塊鏈溯源平台
全球首個 聯手巴西阿根廷 鎖定美大豆 蛋白質含量可精準辨識 查獲將退運重罰

美國對大陸加徵對等關稅、防止中國製商品洗產地的同時,大陸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中國海關聯合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大豆供應國,建立了全球首個區塊鏈溯源平台,精準識別大豆「基因」,區塊鏈的透明性,讓傳統物流偽裝徹底失效。一旦發現有美國大豆企圖闖關,立刻揪出退運。
據微信公眾號「國科農研院」報導,每批進口大豆從種植到運輸的全程數據被納入「數位檔案」:種植地GPS座標、收割時間、運輸船舶軌跡等12項關鍵信息實時上傳至區塊鏈系統。更精細的是,系統通過「蛋白質光譜密碼」和「土壤同位素特徵」兩大技術,精準識別大豆「基因」。
美國中西部大豆因土壤特性,蛋白質含量普遍高於35.1%,而南美大豆通常低於34%。僅0.7%的差異,成為算法識別的核心參數。2025年4月,一批標註為「阿根廷產」的30萬噸大豆因蛋白質超標觸發預警,開箱查驗發現未更換的美國原裝麻袋,最終被全額退運。
「洗產地」的核心漏洞在於物流軌跡。中國海關引入「時空拓撲分析」技術,監控全球2300個港口的物聯網數據。2025年3月,一艘標註「巴西-中國」航線的貨輪引發系統警報—其AIS信號顯示曾在密西西比河停留72小時,裝載的20萬噸「巴西大豆」被確認為美國原產。
類似的「量子追蹤」還鎖定了3條灰色路徑:密西西比河至巴西桑托斯港、墨西哥灣至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太平洋直達越南海防港。區塊鏈的透明性,讓傳統物流偽裝徹底失效。
除技術手段外,中國海關同步升級監管制度,推行「雙隨機」抽查機制:查哪批貨物、派哪位檢查員,均由系統隨機分配,杜絕人為干預。違規案例一律在官網公示,形成強大威懾。
2024年,巴西某批次大豆因雜質率與美國中西部樣本「高度吻合」,觸發深度檢測,涉事貿易商資金鏈被全程追溯,最終面臨高額罰金和信用降級。
近期,中國海關對大豆的檢驗檢疫全面收緊,新增了對種衣劑殘留、麥角菌、雜草種子等指標的篩查,且進口商需額外提交大豆原產地熏蒸證明、港口裝卸記錄、運輸溫度監控數據等證明文件。且自4月開始,海關將對以前進口大豆貨船的「每5船抽查1船」的隨機檢查模式變更為全船逐批檢驗,以便大豆貨船能夠更好的溯源。在檢疫檢驗政策全面收緊影響下,大豆貨船的通關時間從之前的5天延長至20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