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不要加速格陵蘭冰原崩塌

西班牙和葡萄牙日前突然大停電,引發各國對能源穩定問題的關切與討論。不久前在倫敦舉行的能源峰會上,美國官員認為防止全球暖化的政策,限制了能源的穩定供應。自川普上台,美國在能源方面選擇了與大多數國家不同的發展方向,背後是一場事關全球能源的經濟與話語權之爭。
川普能源政策髮夾彎
美國民主黨執政期間,控制全球升溫、發展清潔能源是美國、中國大陸、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的共識。如今共識遭到破壞,但大陸和歐洲依然堅持能源轉型。今年首季,大陸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新裝機容量首次超過以燃煤為主的火電。在歐洲,太陽能、風能、氫能等新能源已是政治正確。美國在倫敦氣候峰會上反對歐洲能源轉型,但歐洲既定政策不會變。
川普重返白宮後,不僅再次退出《巴黎協定》,更撤銷拜登時期多項有關氣候和能源的政策,大力推動傳統化石能源的開發利用。美國的轉變一定程度源於川普對傳統能源的偏愛,但經濟不景氣和中美戰略競爭,才是更重要的原因。清潔能源,尤其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需要技術與資金的大量投入,傳統能源的成本則低很多,而且在傳統能源領域,美國具領導地位。
自2018年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石油生產國,目前還是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生產國和出口國。俄烏戰爭的爆發,讓美國在傳統能源領域獲利頗豐。3年來,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的歐盟客戶紛紛轉向購買美國天然氣。對美國而言,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經濟帳一目瞭然。
在新能源方面,大陸無疑是具主導地位的有力競爭者。大陸是全球最大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設備生產國,還是製造新能源設備關鍵礦物的最大生產國,大陸已投入大量資金、人才與資源。大陸去年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超過了美國、歐盟和英國的總和,在太陽能電力、風電、儲能等方面的技術也處在世界前列。
美國並非不願發展新能源,川普推動的製造業回流也包括了新能源產業,只是維持全球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更符合美國的利益。所以,美國要力推傳統能源,更以關稅、技術限制阻礙大陸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
氣候臨界點一觸即發
這場大國之間的能源競爭,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造成了影響。此前美國將LPCVD鍍膜機等太陽能發電產業鏈關鍵設備納入管制,以延緩大陸在該領域的技術迭代。在美國對大陸政策不確定性加劇之下,大陸與韓國的多項電池合資項目也出現變數。美國對華的新關稅政策,將推高美國新能源發電項目的建設開發成本,對美國本土儲能項目造成衝擊。美國業界擔憂關稅將影響美國國內的模組裝配產能與太陽能推廣計畫。
全球淨零迫在眉睫。一項新研究顯示,如果政策不改善,世界將因全球變暖而觸發氣候「臨界點」,包括格陵蘭島和南極冰原的崩塌、永久凍土突然解凍,進而造成影響全球氣候的大西洋洋流急劇減弱等。氣候臨界點可能對人類造成毀滅性後果,若不迅速採取正確對策,一旦觸發「臨界點」後果將難以逆轉。
從傳統能源轉型再生能源不該再受質疑。再生能源確實有不穩定的問題,但可以通過儲能系統的改造、以其他清潔能源做後備來解決,只是因為投入巨大,需要時間精進。我們應該給再生能源更多耐心與支持,而不是回到依賴化石能源的老路。美國正在以對全球加徵關稅為由,迫使其他國家和地區增加購買美國的天然氣,必然影響當地能源轉型,釋放更多溫室氣體,最終埋單的將是所有地球人。
若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台灣夏天恐將長達7個月、高溫逾攝氏36度的天數將增加75天。台灣將提高自美進口天然氣和石油作為台美關稅談判重點,無異於為格陵蘭的冰原添一把柴火,極為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