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17條限縮交流 恐掀私校倒閉潮

賴清德總統之前拋出「國安17條」,有不少環節是涉及兩岸教育交流部分。有台灣學者認為,當前兩岸教育交流氣氛詭譎且保守,認為學術交流應排除政治考量;更有學者直言,若沒有任何具體配套措施,貿然實施相關規範,恐怕只會掀起新一波「私校倒閉潮」。
前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國安17條」有許多涉及兩岸交流部分,加上後來行政院長卓榮泰指示教育部召開「管制陸生修讀我國國家關鍵核心技術項目」措施,使兩岸在教育、學術交流部分更限縮,人數自然減少。
他直言,相較於105學年度陸生人數最高達4.3萬人,113學年度全台陸生只剩下3852人(學位生+陸生);113學年度短期研修生已經減少至2296人。
「教育是政治的延伸,兩岸情勢敏感,勢必影響教育、學術交流」,陳振貴呼籲,兩岸教育文化交流屬民間交流,應盡量排除政治考量,在對等互惠原則下才可能進行。換言之,兩岸教育、學術交流在現有機制下,要有基本的溝通與對話,盡量單純化。
此外,「國安17條」在沒有具體清楚配套措施下,也可能讓不少有心兩岸教育交流的台灣師生,陷入「無所適從」的窘境。
清學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就舉例,那未來兩岸學校的學術交流、開會究竟行不行?甚至兩岸學者能不能合寫論文呢?就連台灣學生能不能赴陸當交換學生,都可能是「未知數」。
何志勇還直言,如果沒有清楚法規,很多學校就要「自求多福」了。國立大學當然受影響較小,但因少子化,私校生存就已很困難,如今「17條這個大帽子又扣下來」,請問兩岸教育交流還要不要繼續?「想想看私校已倒了多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