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解溝通面對內外變局
社評/疑美論飆高 台灣何去何從系列四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封面以受到擠壓的中華民國國旗為主題,討論台灣在川普重返白宮後所內外面臨的三大變化:美國威懾力流失、北京靈活調整對台攻勢、台灣社會分裂導致政治失能,這三重壓力若無法扭轉,台灣將逐步落入北京的掌控。4年前《經濟學人》曾在封面文章中稱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如今又針對兩岸新情勢,點出台灣政治失能的嚴重性。
外媒憂台灣政治失能
《經濟學人》指出,川普對全世界發動貿易戰,美國盟友首當其衝,領導力頓失;對中關稅戰未令北京屈服,手中已經沒有太多籌碼,整體對中威懾力已大量流失。反觀北京針對美國的工具箱愈來愈充實,對台灣除提高軍事壓力外,並擴大「灰色地帶」施壓;在法律戰、外交戰上積極掃除統一的障礙。
在中美實力消長情勢下,《經濟學人》擔心台灣政治失能問題將讓北京加速掌控台灣。《經濟學人》認為,台灣社會長期兩極化、國會三黨不過半造成政治僵局、賴清德以反滲透名義對內壓制反而加劇社會對立,三因素造成台灣當前政治失能,整體實力流失。
此一景象令人想起明鄭的覆亡,1683年7月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二百餘艘戰艦橫渡黑水溝,在澎湖海域與明鄭水師決戰,明鄭精銳盡失,3個月後末代延平王鄭克塽向清軍遞交降表。這個曾讓荷蘭東印度公司折戟、令清廷頭痛不已的海上政權,在內外交困中走下歷史舞台。
鄭氏政權最初能擊敗荷蘭人稱雄海上,與其建立的綿密貿易網路密不可分。但清廷於1663年實施「遷界禁海」政策,劃設禁區,焚毀沿海民居,嚴禁船隻下海,對台灣實施經濟封鎖,明鄭賴以生存的轉口貿易驟降7成,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屋漏偏逢連夜雨,台灣與日本、東南亞的貿易,遭西班牙與荷蘭打擊,貿易地盤一一流失,明鄭經濟無以為繼。
前方吃緊後方卻緊吃,鄭氏政權面對財政困難,依舊貪腐成風。據史冊記載,鄭氏宗室佔有全台7成耕地,百官競營私第。明鄭後期族群矛盾加劇,漢人屯田與平埔族人土地糾紛不斷,引起大肚王國的抗爭。閩客、漳泉械鬥變本加厲,民變一月數起,官兵疲於奔命。
莫步履明鄭覆滅後塵
最嚴重還是政局動盪,1662年鄭成功猝逝,立即陷入繼承危機,長子鄭經最後繼承政權,卻在內部留下難以彌合的裂痕。鄭經晚年疏於政務,朝廷陷入文武之爭,「侍衛派」和「文官派」水火不容。鄭經去世後又發生繼承危機,年僅12歲的鄭克塽為延平郡王。
此時,康熙對台政策也出現變化,從消極的「海禁」轉向積極的「收台」,鄭氏政權及西方殖民者的海上活動,讓清廷開始重視海防,認定唯有除去明鄭才能確保中國東南精華地區安全,開始加強水軍建設,終於在澎湖一役後完成統一。
國際情勢丕變,台灣所能掌控的因素雖然不多,但內政的清明與和諧、應對變局的彈性與謀略可以操之在己。台灣若不想走上明鄭覆滅的後塵,就要在政治運作上建立共識,解決政治失能問題。《經濟學人》指出政治失能導致國防預算、能源政策以及社會對立,治本之道是由國會多數黨組閣,形成「左右共治」的憲政慣例,短期至少要讓「大罷免」降溫,推動立院黨團之間、行政院與立法院之間及朝野政黨間的和解與對話。
川普對台灣政策充滿不確定性,加上對俄烏戰爭政策翻轉,讓台灣人對川普政府不信任。貿易戰陰影下台幣狂飆,對出口導向的台灣經濟影響重大,政府未談先降,手上籌碼盡失,未來經濟前景堪憂。各國面對美國貿易戰攻勢,莫不以本國利益為優先,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加拿大、澳洲、歐盟、日本,都對川普展現強硬的態度,台灣同樣不應一面倒,自斷經貿命脈。
面對險峻的變局,政府對內應朝野溝通、對大陸同樣應放下政治包袱,重修兩岸溝通管道,共渡川普給世界帶來的難關。(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