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打持久戰 北京借鑑蘇聯經驗

美中貿易關稅戰持續,《華爾街日報》4日分析,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目標是與美國打一場「持久戰」,借鑑蘇聯經驗,利用冷戰策略應對競爭,避免直接對抗,同時爭取時間讓中國達到自給自足,再與全球多邊結盟,確保中國不會與世界其他國家隔絕,以拖延戰術實現消耗美國的長期目標。
文章從歷史脈絡分析當前北京應對美國的思維,主要來自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即以一種持久的平衡,核心觀點是採取戰略退卻、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階段,美國的壓力變得可控,中國則贏得時間趕上美國。文章引述已故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的看法,「正規軍隊不贏就是輸,游擊隊不輸就是贏」,而中國目前就在打一場游擊戰。
從地緣政治角度,北京借鑑蘇聯與美國冷戰的經驗,避免自己被孤立,因此推動多邊結盟,削弱美國的同盟關係,在意識形態上,也借鏡蘇聯,避免意識形態動搖,所以習抓緊黨的權威,不容挑戰。
文章指出,北京原本對冷戰的研究,集中在避免重蹈蘇共解體的覆轍,但在2018年以後,有了新轉折,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戰,讓北京重新評估冷戰,並聚焦如何與美國進行冷戰並最終獲勝。
具體作法包括多層面。政治上抓緊意識形態和中共黨的權威,經濟上推出「內外雙循環」,即在國內生產中國所需的產品,並將產品銷往海外,以更好地保護中國免受外部衝擊,尤其是來自美國的衝擊;外交上則避免被孤立,所以北京保持融入全球經濟,尤其是與低收入國家的融合。
文章稱,北京採取「穩定的平靜」策略,以與川普的不確定性形成對比,譬如美國解散對外援助機構,美國之音暫停運作,限制中國學生的簽證;中國則廣邀美國網紅到中國旅行,推廣宣傳「更酷的中國」。即便中國還面臨經濟困境,以及通貨緊縮問題,但「這些是為了實現消耗美國的長期目標,可以容忍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