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吳泓勳/北京觀察

赴陸交流憂炎上 台生隱姓埋名

政治風險升高 北京謹慎 媒體報導只剩對岸「單聲道」 海基會FB 陸生臉打馬賽克

image
2025閩台青少年街舞展演6月29日在福建福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舞者同台競技、尬舞。(中新社)

 時值暑假,一貫是兩岸包含青年在內的交流高峰期,但面對兩岸對抗意識升高讓今年「大反常態」,從稍早在北京召開文化峰會,直至近日兩岸青年峰會的舉辦,陸方或因低調考量皆不對台媒發出採訪邀請,讓兩岸交流的報導聲音無奈只剩「單岸」。前總統馬英九6月訪問大陸行程的種種安排,也不無凸顯「防火防盜防媒體」的保守以對,甚至今年受訪台生或擔心被肉搜網暴,紛紛「隱姓埋名」。

 回顧5月北京接連召開邀請兩岸文化、媒體人的兩場峰會,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與台方參加代表,事前也與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會見,台媒同樣進行會見採訪。但隨之舉辦的文化峰會開幕時,台媒卻反常沒有受到任何採訪通知;再到7月3日兩岸青年峰會的召開,台媒二度未獲邀,兩岸交流只剩「單岸」的媒體聲音,也側面反映大陸官方希望兩岸交流,但也要避免敏感的謹慎心態。

 這點從6月馬英九與大九學堂學子赴福建、甘肅的參訪之旅,兩岸媒體團的採訪安排也有所端倪,全程與馬英九行程基本錯開,更多是「偶遇」,甚至馬一度被視為行蹤成謎;又或下午到了某地點,才知道馬稍早剛來過的「錯過」。最後靠的是小紅書上的大陸網友發文,才得知馬英九去了哪?隨行至此也不無遺憾。

 在受訪發言更凸顯控風險,像是馬英九參訪中,一度發言將中華文化「口誤」為中華民國,也受到官方格外關注希望低調以對。

 但究其原因不是不能理解,近期台灣內部大罷免推升的「民間檢查意識」,讓赴大陸交流的政治風險急遽升高,許多交流學生擔心回台被肉搜霸凌,看到今年在陸媒報導中紛紛「隱姓埋名」,兩岸青年峰會的台生姓名只剩「X姓同學」、「與會台生」。

 甚至連同海基會近日FB發文,走訪大學傾聽陸生分享台灣生活感想,還得特地將陸生的臉打上馬賽克,台灣「內審」壓力可想而知,加上近期屢傳民眾單純路上拍照就被無端po上網公審事件,台灣言論自由是否假政治正義之名走了倒退路,答案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