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美中相向而行 台灣準備好了嗎

檢視從4月2日「解放日」川普拋出無差別「對等關稅」震撼彈,到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美中相互放寬經貿禁止與管制措施,川普還數度拋出與習近平可能互訪的訊息,美中關係宛如雲霄飛車,「競爭、合作、對抗」基調未變,但雙方顯得更務實。美中利益導向的共存互惠,應是國際社會所樂見。
打破僵局 川習有望互訪
川普以強人姿態重返白宮,揮著「讓美國再次偉大」旗幟,不但要求對各國進口課徵高關稅,還要求各國降低美國貨品進口關稅,以平衡美國貿易逆差。川普對等關稅設計草率,不符合世界貿易規範,中國拒絕接受,雙方展開無底線的關稅升高戰,直到「保證相互毀滅」的145%與125%才停止。
中方堅持「可以談,但必須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平等對談」、「要打,中方奉陪到底」。面對全球強烈反彈,川普突然髮夾彎,4月9日宣布暫緩90天開徵對等關稅,以10%基準關稅暫代。5月7日美中在日內瓦打破僵局,暫緩實施相互毀滅性質的超關稅90天,美對中大致徵收30%、中對美課徵10%關稅,但雙方持續相互對抗,指控對方違反協議,美國國務院甚至撤銷中國留學生簽證,對抗升高到政治層面。
關鍵轉折出現於川普與習近平6月5日的通話,兩國元首主導下雙方關係逐漸進入坦途,終於在倫敦會談達成「框架」協議。美國先後解除乙烷、晶片設計軟體對中出口管制,並恢復對中出口噴射發動機;中方依法規加快對稀土出口許可申請審查,並批准一定數量的出口。
美中經貿關係迅速改善,川普對外宣稱美中達成貿易協議,但未見正式內容。可以確定雙方透過對話、合作,至少已經暫時「休兵」,中美關係這艘大船校正到正確方向,但不代表美中關係從此一帆風順。
美中雙方戰略競爭本質不會因此改變,華盛頓內部對於中國政策路線仍存分歧,以財政部長貝森特為主的務實溫和派略佔上風,鷹派代表國務卿盧比歐相對弱勢,他主張取消中國留學生簽證,一夜之間就被推翻。川普政府目前僅處理經貿問題,尚未觸及全方位外交、戰略關係,不能排除未來鷹派反撲的可能。
美中談判 必然涉及台灣
在處理美中關稅戰過程中,川普「交易的藝術」發揮淋漓盡致,「贏家」是他追求的光環,但過度以硬實力強壓各國就範,只會造成「短多長空」的效應。《外交事務》專文〈美國世紀的落幕〉指出,川普政府動搖國際政治三支柱:秩序、規範、制度,企圖以難以預測的方法使美國更強大,反而造成美國世紀的草草結束。
北京則未雨綢繆,事先充分準備因應川普2.0風暴,以戰略定力對抗川普急躁的強勢作風,目前雙方旗鼓相當。不可否認的是,川普強調美國優先,不受意識形態束縛,習近平畫出「台灣問題、民主人權、道路制度、發展權利」四條紅線,至少到目前並未成為美中關係的障礙。
最近結束的北約峰會發表《海牙宣言》,完全未提中國與印太地區議題,去年的《華盛頓宣言》對中國「表明的野心和強制性的政策」表示憂慮,關切中國和俄羅斯戰略夥伴關係的深化。一年之間兩項宣言調性迥然不同,就是出自於川普的幕後操作。
值得台灣警惕的是,美中貿易談判本身或許不觸及台灣問題,但談判的政治基礎必然涉及台灣,需要某種程度的共識或諒解。習近平告訴川普,「美國應當慎重處理台灣問題,避免少數台獨分裂分子把中美兩國拖入衝突對抗的危險境地」;川普在日內瓦談判後脫口而出有助於和平與統一,應是意有所顯。
美中處理完關稅貿易問題後,元首互訪將是下一階段的關鍵進展,據報導,美方正邀請企業大老陪同川普訪問大陸,屆時台灣問題不可避免將搬上檯面,台灣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