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領導人 個個狠角色

自1948年建國以來,以色列便處於戰爭與安全威脅的壓力之下,使得國家領導人與軍人的關係非常深厚,更有多幾位是軍旅出身,甚至親身參與戰鬥行動。這些歷任總理的軍事經歷,不僅形塑了他們的領導風格,也對以色列的國防政策與反恐作為產生深遠影響。
以下是幾位具軍人與反恐經歷的關鍵人物。
伊薩克.拉賓(Yitzhak Rabin):戰場出生的政治家
拉賓作為以色列第5任總理,軍旅生涯可追溯至英屬巴勒斯坦時期的「哈加納」(Haganah)組織。他在1948年以色列獨立戰爭中指揮耶路撒冷戰線,戰後成為以色列國防軍(IDF)第一位本土出身的參謀總長。
拉賓在擔任參謀總長期間的1967年,策畫了主動打擊阿拉伯聯軍的方案,也就是著名的六日戰爭,他策畫以色列空軍率先摧毀埃及、約旦與敘利亞空軍的大部分戰機,取得空優。此舉奠定了以色列迅速勝利的基礎。
到了1970年代,拉賓轉入政壇,於1974年首次擔任總理。1976年6月27日,一架法國航空139號班機(從特拉維夫飛往巴黎),在途中被巴勒斯坦與德國恐怖分子劫持,飛機最後被迫降落在烏干達恩德培機場,機上有超過100名以色列人質。
拉賓在與恐怖份子談判之際,指示軍方擬定突擊救援行動,在一星期後的7月4日,載滿突擊隊與4架以色列C-130運輸機祕密降落恩德培機場,利用偽裝成總統座車的賓士轎車,欺騙了機場守軍,於是突擊部隊衝入機場大廳,快速的擊殺看守的恐怖分子,將所有的人質全部解救,整個行動過程僅90分鐘。
然而,也是在這起事件後,拉賓從堅定的不妥協派,轉變成和平派,1990年代後,推動奧斯陸和平進程,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解,並同約旦河西岸與加薩部分地區交由巴勒斯坦人自治。然而,他於1995年遭極端猶太分子刺殺,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少見的政治暗殺事件。
阿里埃勒.夏隆(Ariel Sharon):從奇蹟戰士到鐵腕總理
夏隆是以色列第11任總理,也是個戰功彪炳的軍人。1950年代,他成立了著名的「第101部隊」,執行多次跨境報復行動,針對來自約旦與埃及的襲擊者展開嚴厲報復,被視為以色列早期反恐軍事行動的代表人物。
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夏隆率領第143裝甲師渡過蘇伊士運河,成功切斷了埃及軍隊的後勤線,導致埃及軍陷入被包圍和孤立的危機,迫使埃及出面談和與承認以色列地位,以色列就此轉危為安。
雖然夏隆軍功彪炳,但是他在2001年出任總理時,卻是相對的和平派,2005年,他同意拉賓時期以來的巴勒斯坦自治主張,下令以色列撤出加薩走廊,由巴勒斯坦人自治。
班傑明.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特種部隊出身的安全強硬派
現任總理尼坦雅胡,他曾經服役於總參謀部直屬的「賽瑞特-馬特卡爾」(Sayeret Matkal)特種部隊,他的哥哥約納坦也是這支部隊的成員。
1975年4月9日,以色列特拉維夫的薩沃伊飯店(Savoy Hotel)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入侵,挾持了數十名人質。尼坦雅胡參加了解救人質行動,成功救出所有人質,不過他卻在任務大致結束時中彈,左肩受傷。據說是同僚過於緊張,誤認他為恐怖份子而開槍。
尼坦雅胡中槍後選擇退役並轉入政界,不過他的哥哥約納坦繼續在部隊中服役,更是在1976年「恩德培行動」中擔任突擊隊指揮官,卻成為任務的唯一陣亡者。這段家族經歷讓尼坦雅胡對恐怖主義採取強硬立場。他自1990年代起數度擔任總理,是以色列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領導人之一,並強調國家安全、打擊伊朗核武與強化情報行動。
在以色列這個「國防優先」的社會中,歷任總理的軍事背景不只是個人資歷,更象徵著領導者的決斷力與國安承諾。不過,很明顯的看到,這些軍事背景出身以色列政治人物明顯年齡偏大,尼坦雅胡已75歲,其他的同一輩的軍人政治家也都老邁年高。未來幾年,以色列政治圈是繼續武人治國,或者走向文人政治,這就留待後續觀察。(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