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以戰略謹慎建構新國際秩序

以色列與美國輪番攻擊伊朗核設施,伊朗雖然是中國全面戰略夥伴、能源重要來源及地緣政治關係樞紐,北京卻低調以對,究其原因,除中伊關係不似外界所想像緊密外,北京戰略謹慎更是主要原因。
北京支持伊朗 協助降溫
消除伊朗核能力是以色列長期念茲在茲的目標,也是美國歷任總統所期望。川普總統以「和平締造者」自居,卻出其不意出動B-2轟炸機群攻擊伊朗3處核設施,並對伊朗產生震懾效果,伊以兩國同意暫時停火,快速且戲劇化的轉折凸顯中東局勢的複雜。
其實,中國在中東奉行的是「雙重接觸」政策,一方面與伊朗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特別是在能源和安全領域,同時與以色列維持經濟聯繫。然而,自從以色列在迦薩軍事行動升級後,中國支持巴勒斯坦建國「兩國方案」立場更為明確,對以色列的態度開始調整。
這次以色列對伊朗的攻擊,北京明顯支持伊朗,以色列襲擊伊朗一天後,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傅聰就公開譴責以色列侵犯了伊朗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呼籲以色列停止「軍事冒險主義」。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外交部長王毅也都重申了支持伊朗的自衛權,反對美國軍事介入,加劇區域緊張,還表示願意「發揮建設性作用」,協助降溫中東危機。
伊朗是中國重要的石油供應來源之一,2021年兩國簽署長達25年的《中伊全面合作協議》,加強與伊朗的能源合作與對其基礎建設的投資,伊朗也成為中東地區「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支柱。在地緣上,伊朗地處中東要衝,是中國進入中東、影響波斯灣地區的重要門戶,也是「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此外伊朗還是上合組織與金磚國家組織的成員,在中國主導的多邊體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即便伊朗對中國有其重要性,當伊朗遭受美國與以色列攻擊時,中國對伊朗的支持只停留在外交口頭上的聲援,不見具體的軍事支持,主要原因在複雜的兩國關係、地區平衡與大國博奕的各方權衡。首先,中伊沒有軍事同盟,中方沒有軍事協助的義務。
更重要的是伊朗內部政策反覆、合約執行不穩,過去也曾因與中國企業的摩擦而單方面廢止合作,其戰略可靠性可疑。同時伊朗正單獨與美國進行談判,伊朗與美國私下有何交易外界不得而知。從事後美國承認對伊朗的核設施攻擊力度有限,以及損害程度未達其最初宣傳之大,伊朗報復美軍基地也事先通報美方,可見美伊之間似乎也有某種程度的默契,美國蜻蜓點水並未陷入以伊之爭,中方更是沒有跳進去的理由。
中國戰略重心 仍在印太
再者,中國除與伊朗合作,也積極拉攏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波斯灣國家,力圖在中東維持多邊平衡。一旦公開軍事支持伊朗,將損害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削弱中國在中東的整體影響力。中以關係先前在科技和基礎設施領域也有一定的熱度,雖然自從迦薩事件後有了裂痕,中方也不希望繼續惡化。以色列及其西方盟國,質疑中國立場,會傷害彼此信任,擠壓對話空間。地緣政治平衡與多邊外交仍是北京維持在當地實力的重要原則。
更重要在中方避免與美國在中東直接對抗。美以關係深厚,中國深知若軍事支持伊朗,勢必與美國正面衝突,將引發不可控的戰略風險。中國缺乏在中東進行軍事投射的能力,無法有效保護在伊朗資產。而北京目前戰略重心仍在印太,特別是第一島鏈,不願打亂建軍的節奏。當前中美無論在經貿與台灣問題還有許多歧見尚待處理,更不願在此時與美國打代理人戰爭。
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全球性大國,固然隨著經貿發展與軍事實力的茁壯,國家利益逐漸全球化,但地緣政治的經驗與涉入仍遠不及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中國無論對周邊乃至全球地緣安全都表現出相當的戰略自持,從不見獵心喜,因為建構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全球貿易體系與國際秩序多邊機制仍是北京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