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讀中國教材 9月上線
談國家認同時可用 不用不會罰

因應中國大陸5大國安威脅,賴清德總統日前指示教育部,全面深化青年學子對中國識讀教育。教育部9日宣布,已完成13篇補充教材初步審查,編輯團隊正修正審查意見,預計9月開學後陸續上線,主要用於結合教材一起使用,老師可視課程需求決定是否使用補充教材,強調不使用不會被懲罰。
賴清德要求教育部全面深化青年對中國的識讀教育,以及對兩岸交流應有的認知,為此教育部長鄭英耀4月曾在立法院說明,暑假將開發出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的教材。
時序邁入暑假,外界關注識讀中國教材是否完成編撰?114學年度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於9日舉行,鄭英耀於會後記者會面對媒體提問時回應,目前13篇識讀中國補充教材已完成初步審查,編輯團隊正針對審查意見進行修正。
教育部主祕林伯樵說明,識讀中國教材配合課綱,讓老師在教學有額外資源可用,不使用也不會被懲罰,只是提供上課素材,例如去年12強棒球賽奪冠,國人歡欣鼓舞,國家表達、國旗、隊名等議題受到討論,未來會把國家演進帶入議題,也讓師生討論國際情勢,以及引導孩子觀察生活環境的影響。
林伯樵提到,目前歷史、公民課程也有相關內容,只是呈現較制式,現在希望用短文等方式讓學生接觸,以及老師談及國家認同時,也能配合課程、課綱使用。13篇教材近期陸續通過審核,預計9月新學期開學陸續上線。
至於教材是否納入考試範圍?林伯樵強調,僅是補充教材,但近年國文、社會考題出現很多時事題,因出題沒有範圍,所以很難講是否會納入考題,不過不會限制老師出題,也不會約束是否使用補充教材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