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5系列 開啟國機國造濫觴

F-5系列戰機不僅捍衛我國空疆長達半世紀,最重要的是開啟我國「國機國造」的產業濫觴,從中獲得的研發技術更獲益至今,到我國最新的國造高教機勇鷹號都仍源自F-5製造技術所延續而來;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表示,展望未來,隨著中國大陸的殲-16、殲-20甚至第五代匿蹤戰機殲-35A都已出爐,我國應檢討國機國造政策,持續發展從F-5發展而來的造機技術。
張延廷表示,軍工航太廠漢翔的前身「中科院航空工業發展中心」從合作生產F-5系列戰機中獲得寶貴經驗,成功催生我國首架「國機國造」的AT-3自強號高教機,但隨著1980年代我國連對美軍購戰機都碰壁後,才又以AT-3自強號高教機為基礎,在1988年成功研發出IDF經國號戰機。
他說,不過隨著時任總統陳水扁上台後,由於對外軍購陸續購入F-16戰機以及幻象2000戰機,原先預定製造的250架經國號戰機便因預算排擠大砍成130架,全數完成後便不再研發戰機,導致好不容易培養的工程師只能外流到韓國等國外發展,導致技術一度出現斷層,直到勇鷹號高教機出現。
張延廷指出,由於我國首個國機國造的AT-3自強號高教機使用以久,從1984年開始服役至今已超過40年,妥善率也逐漸下降,因此才又重啟國機國造,2020年才成功研發出以經國號戰機所發展而出的勇鷹號高教機。
不過他也提到,我國至今仍無法製造出第五代戰機,除了過去的國機國造政策無法延續,導致培養的工程師外流之外,我國至今仍無法獨立製造戰機引擎,也是原因之一,由於引擎只能進口,導致若1架戰機需要配置2台引擎,引擎成本幾乎佔戰機造價的一半,無法壓低戰機成本。
張延廷說,隨著開啟國機國造發展的F-5系列戰機步入歷史,雖然我國耗資百億元研發引擎的「織女星計畫」失敗,但仍希望可以好好檢討研發計畫,一步一步來切勿一步登天,面對中國大陸陸續研發殲-16、殲-20,甚至到殲-35A,未來仍要持續保持研發戰機的量能,前人所留下的戰機研發經驗不能白費,如此才能為台灣的國防、空防訂下穩定的基礎。(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