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詐桃園隊 看透真相的偵查力
封面故事/《桃園誌》105期 機關聯手出擊 詐騙無所遁形

隨著社會與科技的演變,詐騙手法也日新月異,在包裹著糖衣的謊言中,每個人都可能不小心踏入詐騙陷阱。而城市的日常運作中,有一股隱形卻穩健的能量,正默默守護著我們的財產與安全,由桃市府警察局、地政局與各金融機構共同組成的「打詐桃園隊」,彼此跨域協作、積極攔查,以洞察蛛絲馬跡的眼力與果斷的行動力,成為對抗詐騙的堅固防線。
一則簡訊 成為隱形的護盾
在資訊容易外洩與假冒盛行的年代,不動產已成為詐騙集團虎視眈眈的標靶。地政局推動「地籍異動即時通」,就像為不動產裝上感應器,只要名下土地或建物,辦理買賣、抵押、書狀補給等異動,系統便會在收件與登記完成的兩個時間點,主動以簡訊或電郵提醒所有權人,如同信用卡刷卡通知一樣,即時又明確。地政局長蔡金鐘進一步說明,「藉由即時通知,民眾能馬上掌握個人產權狀況,也能發現是否有偽冒登記案件,可立即攔阻、保障權益。」
這看似平凡的一則通知,曾在關鍵時刻攔下好幾起高額詐騙。如近期龜山地政事務所發生的案例,一位民眾因資金需求,向私人單位借貸款項,對方以話術誘導其交出印鑑證明及印章,承諾民眾若有不償還債務的情況,才會去辦理不動產抵押權設定,不料對方私下立即拿著文件,去地政事務所辦理上千萬元抵押設定。當事人手機跳出地籍異動簡訊後警覺有異,立刻報案並提出異議,成功阻攔財產損失。
不肖份子往往鎖定年長者為目標,騙取金錢存款後再引導年長者抵押房產。因此,地政局主動深入各社區關懷據點,現場協助長者申請相關資料;也和不動產經紀業者、地政士公會合作,從源頭向高齡長者宣導不動產防詐措施,避免長輩誤入詐騙陷阱。
多重防線 揭露「地面師」偽裝
不動產詐騙最難察覺的形式,莫過於來自熟門熟路的「地面師」。地面師一詞來自日本,指詐騙集團夥同地政士、律師或房仲等專業人士,假借協助借貸、繼承、過戶之名,設計各種不平等條款來誘騙財產。
在桃園地政單位與警方合作下,曾成功攔阻一起假檢警詐騙案,一名60多歲長者,接到假檢警電話,通知老翁有人假冒其身分因而涉入刑案,讓老翁提供財產證明以示清白,並夥同地政士帶領老翁至地政事務所抵押名下不動產,服務人員察覺異狀啟動「關懷提問」,詢問抵押目的、是否有人要求保密等,這些提問引起長者警覺,當晚便前往派出所報案,成功避免了720萬的財產損失。
這類冒名戶政、轉接假警察、假檢察官,讓詐騙步驟環環相扣,經由不肖地政士完成設定或預告登記,讓受害人在毫不知情中,失去對財產的控制。「打詐桃園隊」為此制定「高風險案件清單」,凡涉及向私人單位借貸資金的抵押權案件,若非本人到場、委託人與辦理人關係不明,一律列為預警對象、建立通報與實地確認機制。此外,為了避免公開資訊成為詐騙破口,「住址隱匿」制度,讓詐騙集團即使手握第二類謄本,也無法輕易取得完整姓名與地址;另「指定送達處所」制度,讓地政事務所重要公文送達指定地點,也能避免錯過異動通知或行政程序時效,成為阻詐的第二道防線。自2023年起,市民申辦不動產登記後,除可取得紙本權狀,亦可透過自然人憑證申請「電子產權憑證」,將產權資訊儲存在行動裝置中,降低實體權狀被掉包的風險,建立多重防線、精準阻止詐騙。
這些制度看似繁瑣,但每一項都如同隱形的護盾,替民眾們抵擋潛藏的風險。整合警政、金融與地政力量,公私協力在關鍵時刻精準出手,把制度變為守門人,讓桃園的防詐不再只是依靠直覺與懷疑,以科技與市政服務成為市民最安心的靠山。
跨單位合作 打造城市防詐陣線
真正攔下詐騙的關鍵時刻,往往發生在最日常的場景——ATM旁、櫃檯前、交談對話之間。(全文請見第105期《桃園誌》;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