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9

氫能實力引領全球能源革命

社評/中國9個世界第一〈氫能篇〉

image
旺報社評

 傳統觀念認為氫氣易燃易爆,十分危險,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氫氣已成為可再生、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普遍應用於工業生產,並進入人類日常生活。氫能產業已成為國家競爭力指標之一,大陸氫能生產與消費均快速成長,2024年突破3650萬噸,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氫能技術 後來居上

 2022年北京冬奧期間,千餘輛氫能接駁車來往於賽場間,受到中外人士好評;深圳科技園區內的工程師,早已習慣搭乘氫能巴士通勤;若在河北張家口打車,隨手可招來醇氫電動計程車;大陸首條以氫能重卡為主角的物流通道──西部陸海「氫走廊」4月啟用;重達60噸,低成本、減碳、有「巨無霸」之稱的氫燃料電池礦場卡車,在上海展場大出風頭,氫能漸漸成為大陸綠色轉型主力。

 大陸的氫能實力不僅表現在量上,更體現在技術上。依據日本分析機構Astamuse今年6月發布的報告指出,2013年至2022年全球約18萬件氫能專利,中國的綜合專利競爭力已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一。日本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發氫能,福島核事故後投入更多資源,不論政策設計或企業研發上,毫無疑問是氫能技術的先行者。起步晚的大陸卻後來居上,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大陸氫能企業眾多、競爭激烈,技術創新層出不窮,而且市場大、應用場景豐富,一有新技術出爐,就可投入真實場景進行驗證優化,縮短從研發到應用的時間。日本在0到1的科研階段起步早,但受限於市場規模與應用場景,於1到N的階段遇到堵塞,技術長期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其次是發展路徑。日本汽車產業發達,選擇氫能汽車作為氫能產業突破口,但氫製造成本高、加氫站配套不足,很難撬動氫能產業爆發式增長。大陸以工業用氫為抓手,先讓寶鋼、中石化等鋼鐵、石化產業巨頭成為工業用氫大戶,大規模工業用氫降低氫能成本後,再進入氫能卡車、巴士等商用車領域,氫能產業鏈順利打通。

 第三是關鍵技術優勢與出口優勢。大陸氫能在高效、低成本和綠色製氫的關鍵技術上具有優勢。根據製氫方式的汙染差異,氫氣有灰氫、藍氫和綠氫之分。目前在電解水提取綠氫技術,以及電解槽設備製造領域,大陸企業處於「王者」地位。根據彭博資料顯示,大陸綠氫製造設備成本為歐洲的1/4,非常具有競爭力。電解槽、鋰電池、太陽能電池、電動汽車,並稱大陸出口「新四樣」。

淨零排放 兩岸合作

 第四是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支持。氫能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2025年推出首部能源法,從法律層面確立氫能的能源地位。2025年大陸20多個省把氫能建設列入政府工作報告,絕大多數為工業用途。政府不但以資金投入「光電氫油」能源項目,並大量採購氫能公務車,以各種獎勵措施加大馬力發展氫能。

 全球氣候問題日益加劇,氫能產業成為因應的關鍵。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公布氫能發展戰略。各地能否依據本身的條件與環境,穩妥發展此一「21世紀理想能源」,不但具有生態價值,也有經濟和戰略競爭的價值。

 台灣氫能產業仍處於萌芽階段,國發會2022年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將氫能源納入12項關鍵能源戰略,預計投入約新台幣406億元預算,目標是使氫能在最終電力來源中占比達9~12%。企業也開始投入,台達電與英國Ceres Power合作建構的氫能實驗平台於2024年啟用,布局電解槽技術,聯華林德與和泰汽車合作引進TOYOTA MIRAI氫能車,並籌建台灣首座加氫站,投資超過百億元。大陸氫能產業領先全球,台企可善用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在全球競爭中為自己創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