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電動車分歧多 中歐難走近

第25次中歐峰會24日在北京登場,近來雙方外交互動頻繁,加上川普宣布自8月1日起會對歐盟徵收30%關稅,外界期待中歐關係能有所回暖。但分析認為,美歐關稅戰並不會讓歐盟更靠近中國,原因包括中歐在稀土、電動車和俄烏衝突等問題上仍充滿分歧。
在中歐峰會前夕,歐洲議會通過一項動議,指責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沒有正當理由,且具有脅迫意圖,並稱中國在稀土領域的準壟斷地位使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BBC中文網23日報導,自中國實施出口限制以來,對歐盟的稀土每月出口量大幅下滑,在3月至5月之間下降了約80%。歐洲綠黨議員尼尼斯托(Ville Niinisto)就批評,這不是貿易的問題,這是利用磁鐵進行地緣政治上的勒索。
另外,歐盟長期指控中國政府透過補貼,在電動車與電池領域取得巨大競爭優勢。報導指出,從2019年到2023年,中國對歐出口的乘用車與電池呈現指數級增長,對歐洲汽車產業構成威脅。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朱利安(Marc Julienne)表示,歐洲汽車產業僱用超過300萬人。這除了是產業的問題,也是就業問題,進而影響到社會甚至歐盟政治的穩定。
儘管歐盟已於2024年底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高額關稅,使其對歐出口增速放緩,但每月平均出口金額仍接近高點。今年4月,比亞迪更是首次在歐洲市場超越特斯拉的銷量。
最後就是俄烏戰爭問題,查塔姆研究所中國問題高級研究員于潔博士指出,歐盟機構和一些成員國都只透過烏克蘭戰爭的視角來看待與中國的關係。
報導指出,中國政府雖然表示在衝突上保持中立,但自俄烏衝突以來,中國與俄羅斯的貿易額大幅增加。中國透過擴大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購買,同時提供大量卡車、無人機和其他裝備,使俄羅斯經濟在代價高昂的戰爭中得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