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陳柏廷/專題報導

林廷輝喊話北京 摘掉藍色面紗

大罷免失敗 拉抬陸「和統派」聲量 或撬開紅綠對話契機 林喊多交流少誤判

image
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祕書長林廷輝。(陳柏廷攝)

 大罷免結果牽動兩岸關係未來走向。有聲音認為,大罷免遭逢挫敗後,除可間接拉抬、穩定大陸內部的「和統派」聲量,甚至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為紅綠對話的另類契機。談及多次受邀赴陸學術交流,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祕書長林廷輝接受本報專訪時坦言,就是希望把兩岸僅有交流動能維持住,至少保留一點「見面三分情」的溫度。

 隨著國際情勢震盪,兩岸關係緊張局勢不減反增,在民共政府官方溝通中斷之際,曾任國安局外圍智庫、遠景基金會前副祕書長的林廷輝,成了當前少數能受邀到大陸兩岸學術場合交流的綠營學者。

 5月才剛赴上海參加大陸國台辦旗下智庫「海研中心」舉辦的兩岸關係研討會的林廷輝表明,綠營跟藍營在兩岸關係上的想法很不一樣,去交流的好處是可以讓大陸知道,綠營真正想法是什麼。

 即便立場鮮明,但這並非林廷輝近年首次赴陸交流,去年他也曾受邀同樣在上海舉辦的第2屆《交大台研論壇》;今年除上述的兩岸關係研討會,2月底,林廷輝也低調出席一場在澳門舉辦的兩岸學者交流活動。

 林廷輝認為,其實大陸也一直希望能把這種二軌兩岸學術交流的活動維持住,也不希望既有的溝通機制中斷,尤其「他們也一直想要了解綠營思維」,而不是停留在所謂的「偏聽」。

 被問及這類學術交流算不算是「紅綠對話」,林廷輝直言,這並不能稱作紅綠或者民共對話,只能說是學術交流,畢竟自己不是代表民進黨政府與會,更沒有被授權對話。他認為,北京也沒有把這類學術交流視為是一種「避險」機制,頂多就是能多個渠道了解綠營而已。

 他強調,交流的關鍵不是說「誰要去說服誰,或是去改變什麼」,反而是透過這些學術交流,至少了解對岸的涉台系統、學者都有哪些人,更重要的是,也讓對岸了解台灣當前的主流民意、聲音到底是什麼。「如果連對岸的涉台系統、學者長什麼樣都不知道,這不是很可怕嘛!」

 「現在的問題是,兩岸政府基於各種考量都不願拉下臉來,這種交流動能就很難再擴大,甚至要維持都有點難度。」林廷輝認為,現在北京常常透過一層由藍營建構的「面紗」來看待民進黨政府,而他持續去大陸交流,就是希望能稍稍揭開這層面紗,讓北京多少觸及不同的台灣聲音。

 而總結近年幾次赴陸交流心得,林廷輝也語重心長地說,幾次交流下來,已經慢慢發現對岸有越來越多年輕學者冒出頭,但他觀察,這些大陸年輕涉台學者其實對台灣「不甚了解」。

 林廷輝進一步解釋,很多大陸年輕涉台學者都是透過媒體去了解台灣政治發展,「這種一知半解的情況往往很可怕。」正因為如此,這也成為自己願意持續赴陸交流的動機所在,「多一次見面交流,或許未來就有機會少一分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