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歐在合作與摩擦間求平衡

於北京舉行的中歐領導人峰會,在俄烏戰爭及美國總統川普發動貿易戰大背景下,圍繞經貿摩擦、全球治理、地緣政治等議題,雙方各有堅持,會議呈現前所未有的緊繃。中歐關係是決定未來世界格局的重要變數,特別是走在十字路口的歐盟,如何處理好與中美兩大國之間的關係,更是決定歐盟在未來世界地位的重大選擇。
中歐峰會各有堅持
中歐關係從經貿到地緣政治,近年出現結構性的轉變,對雙方都帶來壓力與考驗。在經貿上摩擦加劇:2024年歐盟對中國貿易逆差超過3000億歐元,幾乎翻倍成長,成為歐方最關切的經濟議題。在歐盟眼中,大陸廉價產品背後是國有資本補貼、產能過剩帶來不公平競爭,特別是電動車、太陽能等高科技及綠能領域,對當地產業造成巨大的衝擊。歐盟祭出關稅與出口管制等手段,將陸製電動車關稅由10%提升至最高45.3%,同時擴大針對中國企業的反補貼和反傾銷措施。
另外,雙方在經貿上還存在許多矛盾諸如關鍵礦產出口管制、高階半導體生產設備出口限制、跨境電商規範和醫療器械採購壁壘等。特別是中國控制了全球8成以上的稀土生產,今年3月加大對稀土的出口管制後,歐洲從中國進口的稀土一度減少80%,嚴重影響歐洲產業的供應鏈。這些衝突都隨著西方所謂「中國衝擊2.0」對歐盟整體產業生態帶來挑戰,成為中歐之間貿易摩擦的新課題。
除經貿議題外,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仍舊是中歐之間明顯分歧的來源。自從2022年俄烏戰爭開打以來,歐盟要求中國對俄羅斯採取更強硬立場,並認為中國對俄提供間接支持,甚至對中國實體祭出制裁,成為雙方政治互信的絆腳石。
北京否認對俄的軍事支持,並堅持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紛爭。月初大陸外長王毅向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卡拉斯明確表示,俄羅斯輸掉這場戰爭不符合中國的利益。畢竟中俄擁有超過4000公里的共同邊界,一個戰敗後混亂失序、分崩離析的俄羅斯將會成為中國的安全威脅。習近平在峰會上也強調中歐之間沒有根本利益衝突與地緣政治矛盾,中歐應加強溝通、增進互信、深化合作,做出符合人民期待和歷史檢驗的正確戰略選擇,但雙方很難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立場。
中歐雙方都面對自身結構性變化的挑戰,美國更是其中一大變數。今年2月,重返白宮不久的川普就威脅要對歐盟商品徵收25%關稅,並在白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世人面前大吵一架,放棄烏克蘭、撇開歐洲與俄羅斯談判的意圖十分明顯,這讓人對跨大西洋關係的前景感到悲觀,給中歐合作帶來誘因。中歐雙方都有分散市場風險,並藉由對方作為與美國談判籌碼的考量,雙方關係一度出現緩和的跡象。
尋找雙方合作共識
歐盟雖承受來自大西洋彼岸經貿與軍費承擔的壓力,也有追求戰略自主與戰略平衡的決心,但行動上十分保守。歐盟畢竟是由27個主權國家組成,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安全利益以及歷史經驗大不相同,務實派與鷹派立場迥異,步伐不一,左右搖擺。北京因而對歐盟不抱以過高的期望,轉而務實處理雙邊經濟矛盾,重新尋找合作的基礎與可能空間。
這次峰會後雙方發表《中歐領導人關於應對氣候變遷的聯合聲明》,承諾攜手應對氣候變遷、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全球性挑戰,支持通過國際多邊機制和平解決國際爭端與實現全球治理,至少在國際多邊主義和合作交流上取得一定共識。
歐洲決定走向再軍事化,但短期內擺脫北約架構不易;在經貿上,面對「去美化」後的全球化,如何加強內部市場整合、產業升級、吸引外資進一步的重新工業化,這兩大任務對於習慣長期和平與經濟穩定的歐盟來說都是重大的考驗。不過最根本的還是在於歐盟有沒有認清國際多極格局的激烈變化,正如法國總統馬克宏警告的,歐洲若不能在中美之間找到自己的道路,就將永遠失去世界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