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社評/用制度與市場解決內捲問題

image
旺報社評

 大陸內捲問題愈來愈嚴重,從民眾日常生活到教育與醫療機構、企業與職場,全面的過度競爭,幾乎無所不捲,因而導致資源配置扭曲,進而傷害到運作機制。其中最受詬病,是企業的惡性競爭行為,不僅拖延產業的轉型升級,更經由產品出口影響對外貿易,進而引發貿易爭端與衝突。

過度競爭 資源配置扭曲

 中歐北京峰會談判陷入僵局,就是因為雙方對產能過剩問題的認知差距過大,尤其在電動車及新能源產品方面,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直白要求大陸停止低價傾銷,這不僅造成中歐間的貿易失衡,更嚴重衝擊歐洲相關產業與市場的正常發展。陸方對此不表認同,但不能否認這類產品在歐洲、美洲,甚至全球都具有壓倒性價格優勢,難怪西方國家深感憂慮。

 就企業層面而言,不只電動車及新能源產業有內捲問題,屬於傳統產業的鋼鐵、塑化及水泥等,也有相同的問題。大陸前一輪供給側改革,已針對這些產業積極去化產能、庫存及槓桿,但成效不彰。近年隨著房地產市場陷入困境,相關需求大幅下滑,更導致這些傳統產業擺脫不掉供過於求,只得持續殺價競爭,內捲現象日益加劇。

 大陸國務院5月底召開反壟斷會議,強調內捲式競爭不僅浪費社會資源,也擾亂公平競爭與市場秩序,必須加以整治。7月下旬習近平罕見批評地方政府「一窩蜂」推動新能源及人工智慧項目,接著又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透露,破除內捲將是下半年中央經濟工作重點。剛落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亦聚焦在防內捲,強調必須做好「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推進重點產業產能治理、規範地方招商引資行為」三大工作。

 可看出北京已意識到內捲問題的嚴重,並積極推出防範及應對政策。細究反壟斷新規與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解方,不難發現以強制性規範,及限制惡性競爭為主。「防堵」屬於應急性質,或可解燃眉之急,但不能從根本解決沉痾。

 根本性解決內捲問題,需從制度面改革或回歸市場機制著手。當前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用疏通、誘導手段,讓資源找到正確的配置方向,例如,從制度面思考政策補貼方式,是否過度集中特定產業,如半導體、電動車、人工智慧等,卻忽略其他產業,因而造成一些重點產業的惡性競爭與資源重複浪費問題。

市場多元 企業藍海更大

 聚焦重點產業的同時,應投入部分資源到傳統產業的研發創新,協助其轉型升級,而不是價格補貼。鋼鐵、水泥及塑化等產業的真正問題,在產品同質性過高,產能過剩,只得殺價競爭,連帶壓低產品毛利及附加價值。根據統計,2024年大陸內捲產業平均淨利成長率為負28.2%,其中水泥產業獲利衰退高達31%,而無內捲問題的產業淨利為正3.5%,可見內捲虧損問題極其嚴重。

 在市場機制調整部分,可藉由鬆綁市場管制,提供多元的發展路徑,讓企業有更多選擇與發揮的空間,不會只集中於當前最火紅的產業或領域競爭。內捲問題除產能過剩因素外,市場發展不均衡,企業眼光過度集中於少數特定領域,更是一大原因。市場愈多元,企業藍海空間愈大,創造品牌與提升產品附加價值誘因更強,這是大陸產業升級轉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大陸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下,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思維,這是中國特有發展模式,沒有對與錯或好與壞的問題,但若發現問題,就要立刻修正。內捲本質上是資源過度集中、分配不均的問題。面對問題,需由政府適時介入、加強規範。驅動市場誘因與力量,讓企業有更多選擇與自我提升的機會,對大陸經濟由製造導向轉型消費導向,是強有力的推動器。正如古人所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