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兵推之餘 更需要和平推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日前的兵推顯示,大陸若對台灣實施軍事封鎖,將重創電力供應,導致全島無法正常運作,新加坡IISS研究所針對解放軍對台海空封鎖、東南亞各國撤僑問題舉行兵推,這許多推演都假定兩岸發生衝突。我們如果只推演戰爭,卻不模擬和平,不斷自我暗示的結果將是自我實現,如果希望和平,就應多推和平推。
和平才是民心所願
民進黨2016年執政以來,台美官方與民間智庫頻繁舉行模擬戰爭的兵推,國防部每年例行的漢光演習,規模逐年擴大,國防安全研究院、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美國CSIS智庫、新加坡IISS研究所,乃至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創辦的「特別競爭研究計畫」等單位,接連對兩岸戰爭進行沙盤推演,情境從共軍兩棲入侵、圍台封鎖到資通訊癱瘓戰,各類進攻情境不一而足,全都聚焦戰爭的假設,差別僅在共軍會怎麼打。
矛盾的是,和平才是兩岸人民心之所願,台海上空卻布滿窮兵黷武的火光,戰爭陰影究竟是無可迴避宿命的預告?或是我們只盤算衝突,卻疏於構思和平所形成的虛像?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兩岸究竟是戰或和,思維重心的不同將決定終局命運。
美中台三方都熱衷兵推與軍演,或是基於必有一戰的假設,從而推演最佳軍事應對,兵法固然有「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的先人智慧,但這種戰爭思維可能導致三種結果。第一,決策者聚焦戰爭,政策及輿論勢必往戰爭傾斜,和平被排除在討論之外;第二,社會輿論對立,尤其在「抗中保台」情緒催化下,和平倡議極易被汙名化為投降主義;第三,一旦國內外氛圍關注「備戰」,卻未擘畫「備和」,兩岸只剩敵視而無互信,談和平注定是緣木求魚。
戰爭與和平是不同的思維方向,取決於用什麼行動換來什麼結果。我們透過兵推模擬戰爭場景,為什麼不能以「和平推」來模擬如何創造和平?所謂的和平推,推演兩岸如何為當下緊張的關係降溫,如何控制衝突、累積互信、擴大合作。如何以非軍事、非強制性的方式處理兩岸分歧。
賴清德政府兩岸政策立基於「對抗」與「備戰」,卻忽視和平機制的設計,民意隨之偏離理性,削弱政策的靈活性與外交迴旋餘地。尤其,賴總統宣布對岸為敵對勢力,這是近30年來台灣首次將對岸定位為敵對的準戰爭關係,北京就以持續增強的軍演、對國際社會發動法律戰,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來回應賴政府。
助台跳脫戰爭命運
大陸海警船「3102」日前闖進我東沙海域,一度關閉自動識別系統,疑測試我方對灰色侵擾的應處,類似事件近年持續發生,台灣更有必要模擬在政治、外交與經濟等條件下,如何透過政治對話、經貿合作、文化融合、民間交流等層面,達成風險控管、危機降溫與互信重建的可能性。這不僅是台灣的戰略需要,更是展現對區域穩定負責任的態度。
在國際政治實務上,早在美蘇冷戰期間,學者、退役軍官與智庫就透過「和平模擬會議」模擬雙方如何透過非正式談判避免升高衝突;韓國在文在寅政府時期,曾舉辦模擬板門店會談的閉門推演,設想兩韓領袖如何在國內壓力下進行妥協與讓步;歐盟亦曾針對西巴爾幹地區模擬「和平方案可能導致的不穩定反應」,從而建立緩衝程序與對話平台。
「和平推」可能被曲解為「投降主義」,遭抹紅為向對岸示弱。但兩岸當局互不信任,灰色衝突四起,和平推演絕非為了迎合對方,而是幫助台灣跳脫戰爭命運。尤其川普上任以來,交易型外交特質正落實在中美競合上,民進黨政府「倚美抗中」的路線風險日增,若再不替和平構思對策,恐將繼續錯失維護我方利益的良機。
兵推讓我們為戰爭做準備,和平推讓我們為和平做準備。兩岸和平是需要設計、模擬、準備的政治工程,在狼煙四起的艱困時刻,我們更應給和平一個被推演、被討論、被期待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