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4蔡宜伶/綜合報導

內蒙古博物院 邂逅千年珍寶

image
遼代彩繪木棺及棺座。(蔡宜伶攝)
北魏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蔡宜伶攝)

 走進呼和浩特市中心的內蒙古博物院,彷彿踏進一所巨大的歷史大學校。牆上赫然寫著:「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這句話,說出了博物院的使命與魅力。館內收藏著從金光閃閃的鷹形頂金冠飾、釉色變幻的元代鈞窯香爐,到莊嚴肅穆的北魏鎏金釋迦牟尼佛像等八大鎮館之寶,透過巧妙的光影設計與空間布局,讓每件文物成為一堂活生生的歷史課。記者這次採訪,透過文字與照片,記錄這場千年歷史的盛宴。

元代鈞窯「小宋自造」香爐

 在幽藍燈光的映照下,這件高逾四十公分的元代鈞窯香爐泛著溫潤天青色,伴隨微微的窯紅色彩,宛如雲霧翻湧。器身盤踞的螭龍姿態生動,頸部清晰可見「元貞元年九月十五日 小宋自造」的銘文,彷彿能聽見七百多年前工匠刻下最後一刀的屏息瞬間。

 鈞窯的釉色變化是陶瓷藝術的奇蹟,這尊香爐不僅是工藝精品,更是元代草原與中原文化融合的見證。它提醒我們,當時的絲路不只輸送貨物,還有藝術與思想的交流。

黃金覆面

 黃金覆面是遼代貴族專屬的殯葬用品,通常覆蓋於死者面部,象徵肉身永存與靈魂守護,也表達對來世尊嚴的期許。這項習俗融合了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漢文化,既有防腐的實用功能,也蘊含深厚的宗教靈魂觀。

 站在這張金光閃閃的覆面前,不禁讓人想像一位尊貴的遼代貴族,靜靜守望著千年風雲。

遼代彩繪木棺及棺座

 館中央的彩繪木棺依然鮮艷如新,紅金交織,棺身繪有侍從與瑞獸,樓閣式棺蓋雕刻精緻繁複。參觀者繞行一周,彷彿走入一場遼代王族的莊嚴送葬儀式。

 有意思的是,這座木棺還是知名影視作品《鬼吹燈之尋龍訣》棺木設計的靈感來源,為這件文物平添一抹現代文化色彩。

白釉人首摩羯形提梁注壺

 這件遼代白釉注壺造型罕見,「摩羯」是佛教與古印度神話中人首魚身的守護神獸。壺體細膩雕刻龍鱗、魚尾與人物五官,呈現高超的燒製工藝。

 它象徵著草原與中原、南亞文化的多元交流,讓我們看到古代絲路的文化融合不只限於商品,更拓展到宗教與藝術。

黃綠釉鸚鵡形提梁壺

 這件出土於和林格爾土城遺址的鸚鵡形提梁壺,是一級珍貴文物。陶瓷匠人巧妙融合生活器具與動物造型,展現出當時中原與邊疆文化交流的熱絡與藝術智慧。

 這種將實用與美感完美結合的匠心,讓我們能從小物中感受千年前草原人的生活韻味。

北魏鎏金釋迦牟尼佛像

 這尊鎏金佛像通體銅鑄,端坐於華麗須彌座,面容安詳,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放於膝前,象徵慈悲與守護。佛座四周雕刻有獅子與侍者,整體散發莊嚴寧靜的氛圍。

 它是佛教自西域傳入草原後的珍貴見證,彰顯宗教信仰在民族文化中的深厚根基。

鷹形頂金冠飾

 這種金冠飾多見於匈奴及早期北方遊牧貴族墓葬,是領袖在祭祀、外交和典禮上的象徵性佩戴品。它融合了草原與中原乃至更遠地區的金屬工藝,彰顯游牧社會對王權和神靈的雙重敬畏。

 鷹形頂端高聳,象徵著領袖的威嚴與對天空神祇的崇拜,讓人感受到草原王者的氣勢磅礡。

龍首青銅灶

 龍首青銅灶可能是高階貴族宴饗或祭祀場合用來加熱食物和酒水的器具。龍首張口、鬃毛飛揚,象徵尊貴與權力。

 這件銅器不僅是實用工具,更是北方古代飲食文化與身分地位的象徵,彷彿能聽見千年前宴席上的歡笑聲與銅器敲擊聲。

 這些鎮館之寶像是沉默的守望者,見證草原與中原、東西方文明的交融。隨著文化旅遊興起,內蒙古博物院正成為呼和浩特重要的文化地標。館方近期宣布,將推出更多互動展覽與科技體驗,結合AR、VR等現代科技,讓文物不再只是靜態展示,而是活生生的歷史課堂。(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