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蔡宜伶/綜合報導

雲岡石窟 重現北魏千年音樂盛宴

image
雲岡石窟第12窟「音樂窟」全景。(蔡宜伶攝)
第20窟露天大佛,佛容莊嚴慈悲。(蔡宜伶攝)

 盛夏的陽光灑落在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南麓,一座凝固千年的藝術寶庫靜靜矗立─雲岡石窟。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與世界文化遺產,它以宏偉佛像群與精美雕刻,向世人訴說北魏佛教藝術的鼎盛與榮光。

 雲岡石窟始鑿於公元460年前後,由北魏名將曇曜,他同時也是一位著名僧人主持開鑿。當時北魏遷都平城(今大同),佛教在皇室推崇下盛行,石窟營建規模空前。全窟依山而建,東西綿延約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龕像逾5.9萬尊,被譽為「石刻藝術的百科全書」。

 走入第12窟,眼前展現另一番瑰麗景象。此窟被稱為「音樂窟」,壁面布滿佛傳與本生故事浮雕,四壁飛天伎樂,載歌載舞。浮雕中呈現西涼、龜茲、天竺與中原樂器,共14種、50件,重現千年前眾神為慶祝釋迦牟尼佛生日的盛大「音樂會」。其中一位身穿橘色褲子的飛天,被視作樂隊「指揮」,載歌載舞,琴聲和鳴歡奏,場景熱烈而和諧。這裡既是研究北魏音樂舞蹈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中外音樂交流史的珍貴見證。

 隨後,映入眼簾的是第20窟的露天大佛─高達17公尺的釋迦牟尼佛像。佛面莊嚴慈悲,雙目微垂,彷彿靜靜俯瞰眾生,聆聽世間百態。這尊巨佛,不僅是北魏石刻藝術的巔峰,也成為雲岡最具象徵性的文化地標。

 近年來,雲岡石窟積極推動數字化修復工程,透過3D掃描與高精度建模,將雕刻細節完整保存。數字技術不僅助力學術研究,也讓更多觀眾透過線上平台感受這座藝術殿堂,為千年石窟注入嶄新生命。

 雲岡石窟的價值,不僅在於藝術成就,更在於文化交融的歷史軌跡。北魏時期,中原與西域在宗教、藝術、建築等領域交流頻繁。石窟造像既受古印度犍陀羅藝術影響,又融入中原漢文化特色,凝結出跨地域、跨文化的藝術結晶,使其成為世界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當夕陽灑落佛像,金色餘暉映照石雕紋理,時間彷彿凝固。對歷史研究者而言,這裡是文明的實物檔案;對旅人而言,則是直擊心靈的文化震撼。雲岡石窟,既是歷史見證者,也是文明傳承者,將繼續在時光長河中,演奏那場跨越千年的壯麗樂章。(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