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觀迥異 錯失釋善意機會

面對近年低迷兩岸關係,今年是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80周年,本是兩岸跨越政治爭議,釋出共同歷史連結的友善機會,但兩岸仍在史觀與政治意識形態影響下錯失機會。包含大陸至今抗戰歷史的陳述偏差,缺乏對當時作為抗日主力的國民政府持平評價;反觀台灣也在民進黨意識形態之下,今年賴清德總統只透過臉書發文,更採用日本史觀的「終戰」用詞,甚至隻字未提抗日,刻意淡化歷史紀念意義。
對日抗戰暨台灣光復80周年,本是中華民族擊退日本侵略,保衛國土並光復台灣的重大紀念日,也原該是兩岸擱置諸多政治爭議,共同慶祝、釋出友善態度的機會。但在兩岸政府各有考量且史觀差異擴大下,讓今年的慶祝氣氛也跟著失色。
像是大陸在陳述抗戰史觀方面,兩岸持續「異大於同」。例如今年7月北京籌畫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展」仍強調「抗戰14年」、「由中共領導全民族抗戰」等說法,主題更直接定調「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作為主線貫穿始終」,全場展覽也幾乎不見我前總統蔣介石照片。
展中提及國軍時,評價也不時出現如中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是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產物;徐州會戰以國軍為主力取得大勝利則以「中國」軍隊代稱。雖然近年對國軍以「正面戰場」作為抗日定位,但顯見仍缺乏持平陳述。
再看到台灣今年抗日紀念氣氛,也在賴清德上任後出現巨大變化。賴清德5月先是出席紀念茶會,大力讚揚歐戰勝利80周年紀念,當時未提及本國的抗日歷史已遭到批評。直至8月15日的抗日勝利80年當天,更僅透過臉書發文,除通篇未提抗日,更刻意淡化我國做為戰爭主體事實,以日本史觀的「終戰」一詞取代「抗戰」,因而遭到國內輿論大力批評,也讓兩岸共同慶祝抗戰氣氛形同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