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周邊外交 繳出亮眼成績單
鞏固俄朝、深化日韓、拉攏東協、中印緩和 提升區域影響力 緩和地緣政治摩擦

中共九三閱兵,包括俄朝、東協等周邊國家領袖都共襄盛舉,也反映大陸周邊外交的勝利。中國數月前以高規格召開「周邊工作會議」,顯示北京對周邊外交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回顧近一年來,中國與亞洲乃至歐亞大陸的鄰國關係普遍出現回暖與深化,涵蓋經貿、戰略安全、文化交流等多個層面,展現出區域外交的全局推進與多線並進。
東北亞合作重啟。中日韓三國合作機制在沉寂數年後重啟,三方在經貿、科技創新、應對氣候變化等議題重拾對話與協作。北京與首爾的高層互訪頻率上升,雙邊貿易持續回穩。與日本方面,儘管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部分安全議題仍存分歧,但經濟與民間交流層面呈現改善跡象。
中亞戰略縱深擴展。在「一帶一路」倡議架構下,中國與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等中亞國家簽署多項能源、基礎設施與跨境運輸合作協議。哈薩克與中國共同推進跨境鐵路與天然氣管道升級項目,為中亞能源與貨物流通提供新動力。雙方在安全合作方面亦有所加強,聯合反恐演習與邊境管控協議相繼落實。
東協打造「命運共同體」。中國與東協經濟與人文領域互動頻繁,「命運共同體」理念被多次提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推動與各國雙邊貿易規模再創新高,中國在基礎建設投資、智慧城市建設與數位經濟領域與東協國家合作日益密切。
中印邊境緩和。中印邊境爭端在多輪軍事與外交對話後出現緩和跡象。兩國在邊境地區脫離接觸工作取得進展,並重啟部分跨境貿易通道,象徵雙邊關係在安全敏感區域的降溫。上合峰會期間,印度總理莫迪時隔7年訪華,並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也象徵中印關係大躍進。
南亞與西部鄰國升溫。與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持續深化,中巴經濟走廊進入新階段,能源與港口建設加速落地。與阿富汗加強反恐與經貿合作,並支持阿富汗融入區域互聯互通項目。與尼泊爾則聚焦跨境交通、清潔能源開發與旅遊合作。
中越關係進入「黃金期」。中越高層互訪密集,兩國在經貿、安全與海上合作等領域簽署多項協議。越南被視為中國供應鏈互補的重要夥伴,雙方加強在新能源與數位產業的合作。
戰略夥伴與傳統盟友維繫。與俄羅斯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繼續鞏固,在能源、糧食、航天及軍事合作領域有新進展。與北韓則保持高層交往,經貿合作在防疫限制解除後逐步恢復。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周邊外交的特點是「多邊平台引領、雙邊關係深化、經濟合作優先、戰略安全並行」。這種布局不僅提升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影響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地緣政治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