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態就業 薪資制極可能終結

世人對未來就業情況的憂慮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自雇工作(獨立工作)的前景,二是失業問題。雖然預測未來的就業及其結構並非易事,但經濟學家仍可提供一些思考線索。首先,讓我們來談談新的就業結構。
自雇工作其實自古便有:農民、商人及自由業者都是雇主兼雇員,通常也是自身生產工具的擁有者。臨時工、自由撰稿記者、演藝圈的臨時演員和自由顧問等,則都是為多個雇主工作。此外,業餘掙第二份收入的情況也相當普遍,例如高中數學老師擔任家教、學生打零工等等。
經濟學並不評價就業結構的優劣,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有些人偏好傳統穩定的全職工作,享受固定薪水所帶來的安全感。他們重視團隊合作和組織內的支持,並且擔心單獨工作可能帶來孤立感。為了克服這種孤立感,這類工作者會選擇聚集在共享辦公空間,例如為程式設計師和高科技創業者設立的「自造實驗室」(FabLabs),以及其他創客空間,這樣做不僅為了分享想法,也為了保持人際接觸。而另一些人則喜歡創業所帶來的高度自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
獨立工作和微型工作越來越普及。如今已被法國政府禁止的「優步Pop」(UberPop),曾讓社會上的在職員工或退休人士每天只為它工作幾個小時以補充收入。亞馬遜的「順路計畫」(On my Way)則是鼓勵人們在自駕過程中順便送貨,意即個人可以取代企業在短途運輸中的角色。此外,亞馬遜於2005年架設「土耳其機器人」(Mechanical Turk)網站,使用者可以挑選並完成微型任務,並獲得些許報酬。使用「土耳其機器人」的客戶中,有些人將此視為正職,其他則為臨時性質,目前全球約有50萬名這樣的工作者。在「任務兔」(TaskRabbit)這個零工服務平臺上,用戶可以任意雇用某人來割草、架設網站、進行家中修繕,或是在搬家時協助打開紙箱、取出物件。
這些概念並非新穎,但數位科技的進步讓生產過程可以更方便地分解成小任務,也就是柯林頓總統的勞工部長羅伯特.賴希所稱的「剩餘資源共享經濟」現象:
資訊新科技使得幾乎所有工作都可以在需要時,劃分成可由不同工作者執行的小任務,而這些任務的報酬則由特定時間對該工作的需求來決定。
支持這種改變的人認為此舉提高了市場效率,因為它讓供需雙方得以接觸,完成雙贏交易。首先受益的是富裕家庭,他們可以享受許多以前不存在或價格昂貴的服務;中產階級也能受惠,例如優步Pop的經驗就很明顯。在法國,計程車的價格非常高,此服務主要針對一小部分人,一方面是富裕階層,另一方面則是能讓第三方支付部分或全部計程車費用的人,如企業的高階主管或公務員(車資由雇主支付)、自由業者(計入個人所得稅或公司稅的扣除額,並向國庫請求支付),以及病人(社會保險依「人員坐式載運服務」﹝Transports assis de personnes﹞項目支付其前往醫院的車資)。隨著優步的出現,之前幾乎不使用或很少使用這種交通工具的人(例如收入較低的人、晚上出門的年輕人)開始加以嘗試。
我們會不會進一步將「獨立工作者」的型態全面推廣開來,進而如許多觀察家所預言的那樣,讓「雇用關係」消失呢?我不知道,但我傾向認為,這將會是一個逐步出現更多獨立工作者的趨勢,絕不至於讓薪資制消失。
獨立工作者的比例將會增加,因為新科技讓自由工作者和客戶之間的連結更加便利。更重要的是,這些科技讓個人得以建立名聲,並且以較低的成本呈現給大眾。過去我們看中的是計程車公司的聲譽,所以公司有動機去監督司機的行為。同樣,我們選購洗衣機時,也是根據品牌的信用,而非具體哪一位員工的聲譽。如今,使用優步的服務時,在下單時每位司機的評價就會呈現給客戶,而客戶可以拒絕交易。公司整體的聲譽加上對員工行為的集體管理已經讓位給每一位具體個人的聲譽。個人聲譽的建立和數位化服務的追蹤,都能幫助解決本章一開始提到的信任問題。
然而,科技有時也可能產生相反效果,反而促進受僱型態的發展。喬治.貝克(George Baker)和湯瑪斯.胡巴德(Thomas Hubbard)舉出以下例子:在美國,許多卡車司機是自營業者,但這帶來一些不便,因為司機擁有自己的卡車,而這是一筆龐大的投資。如此一來,他的積蓄等於悉數投在與勞動密切相關的產業中,使得司機面臨極大的風險。一旦出現短期或長期的景氣低迷,工作收入和轉售卡車的二手價會一同下跌。一般的常識是,個人的儲蓄不應該挹注在他的工作行業裡,但這個例子卻違反常識。此外,自營司機需要自行負責卡車維修,並可能必須承受車輛暫時無法使用的不便。
那麼,為何卡車司機不乾脆成為某家公司的員工,讓公司來負責卡車的購買和保養呢?原因在於道德風險:雇主擔心員工不愛惜車輛,導致車輛受損,而自營的司機則會珍惜並細心維護自己的車。如今,數位科技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進而促進受雇型態的發展。由於車載電腦的普及,物流公司如今在擁有卡車的同時,也很容易監控司機的駕駛行為。
一般來說,形成受雇制的因素有許多個。有時,所需的投資金額過高,是單一勞工或甚至一群勞工無法負擔的。或者,即使負擔得起這種投資,但個人可能不想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壓力,例如有些醫生或牙醫會選擇受雇於醫療機構,而非自行開業。
對雇主來說,有幾個原因使得員工也同時為其他人工作的安排並不理想。出於製程祕密或工作中其他機密的考量,雇主可能要求受雇者的工作具專一性。此外,當工作需要團隊協作,且無法對每位員工的生產力進行精確的個別評估時,勞工的工作安排通常會受到團隊需求的限制,難以隨個人意願自由調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勞工同時為多個雇主工作,勢必會因任務分配和工作節奏的不同要求而產生衝突。
簡言之,受雇型態不會消失,但在不久的將來,其重要性可能會逐漸減少。(三之三,摘自聯經《邁向共善》;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