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賴總統兩個正視弄巧成拙

大罷免失敗、內閣改組後,賴清德總統首次接受媒體專訪,長篇論述其兩岸主張,喊話對岸,只要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正視台灣的民意,相信很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坦白講,「兩個正視」確實是解開兩岸之結的關鍵,但在這個時間點拋出,卻顯得弄巧成拙。
多數民意 對民進黨說不
為什麼說「弄巧成拙」?因為他此說的本意是向北京喊話,卻不小心暴露自己在定位問題上的盲點:首先,賴政府在陸配「放棄國籍」等問題上刻意政治操作,劉世芳喊出「中華民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不正視、不尊重,甚至曲解中華民國憲法結構;其次,面對罷免失敗、青鳥人人喊打的處境,應率先正視民意的是賴政府,賴總統在專訪中卻為17條辯護、不接受一中,兩岸論述仍然強硬。
不過,多數民意已用選票對民進黨「Say NO」,連一向對民進黨友善的國際輿論都開始質疑大罷免的正當性,賴清德卻只喊話對方,不反省自己,不會贏得人們尊重。不過,大陸其實不必太在意賴清德說什麼、做什麼,大可直接面對2300萬台灣人民,大開大闔推動兩岸重回和平發展,讓阻礙兩岸交流、不得民心的政策落空,才是解決僵局的釜底抽薪之道。
對於「正視中華民國存在、正視台灣民意」,大陸並非沒有注意,也不是沒有回應。2個月前《人民日報》刊發大陸涉台學者王英津《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台灣的謬論當休矣》的文章,用意在反駁賴總統「團結十講」有關兩岸定位的論述。文章論證PRC已對台灣實施代表權、管轄權,否定中華民國政府的合法性,看似強硬、沒有模糊空間,但不少人忽視了文中這樣一段話:
「從現實角度看,由於兩岸長期軍事對峙和政治對立,台灣當局仍以先前『中華民國』的名義對台灣地區實施著控制和治理……台灣當局事實上控制並治理台灣地區,並不意味著其在法理上擁有該地區。」這段話的涵義相當豐富,陸方在堅持既有立場的前提下,承認「存在一個以中華民國名義控制並治理台灣地區的政府」之事實,儘管陸方以「地方割據政權」視之。
恢復交流 不必在乎禁團令
換言之,當大陸以台灣的選舉、罷免結果,作為對台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與海基會、陸委會以及其他政府部門維持公文訊息往來、與縣市政府首長交往、合作,意味著大陸在事實上並不否認中華民國政府對台澎金馬的治權,及各地方縣市選舉的合法性。
這是因為,台灣民眾擁有選舉權,透過各級選舉授權各級政府行使公權力,構成了兩岸關係的基本事實和現狀,與「兩個正視」在本質邏輯上是一體兩面的。
不必否認,兩岸關係陷入僵局,朝野對抗看不到轉圜的契機,台美關係亦因關稅談判障礙與川普輕視台灣而陷於不確定。在這種背景下,大陸對台政策若能以民意為重,回應多數民意對兩岸民間關係的期盼,打破民進黨政府所設置的人為障礙,敞開兩岸民間交流大門,當可舒緩民眾對戰爭的擔憂,將有助於兩岸關係的長治久安。
具體而言,台灣多數民意希望兩岸交流、反對對抗,並透過大罷免投票,把訊息傳遞給大陸社會,大陸社會應該接受到了這個訊號,因而在九三閱兵後,網路上並未出現太高的武統聲浪。北京若正視兩岸社會期盼和平的民意,需想方設法,促成兩岸雙向交流的恢復。例如,教育部可以主動恢復陸生赴台就學申請,讓更有自信、更有創見的新一代陸生進入台灣校園,文旅部也可以調整2019年的自由行禁令,不必在乎民進黨政府不得人心的「禁團令」。
重回和平發展,不是由哪個黨、哪個人限定條件,而是由多數民意決定,決策者需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