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人形機器人崛起 台灣的戰略角色

北京8月間舉辦的全球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不僅是一場科技與文化的盛典,更是智慧機器戰略雄心的展現。賽事涵蓋運動控制與場景應用挑戰,從田徑競技、工廠搬運到藥房分藥,全面呈現人形機器人在複雜動作與環境感知上的突破。開幕式融合街舞與戲曲等元素,象徵中國在技術領先的同時,也輸出文化與制度。
大陸展雄心 台掌握技術
這場運動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把技術展示與制度詮釋結合。透過競技化舞台檢驗核心技術,並以國際交流推動標準制定,顯示中國大陸不再只是製造者,而要成為文化敘事與技術治理的引領者。
回顧政策脈絡,2023年大陸工信部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三步走」戰略:2025年建構技術體系與產業鏈,2030年邁向全球領先,展現出明確的整機突破、零部件自主、軟硬融合路線。不僅要求自主掌握零組件,更結合地方專項基金與園區,讓研發與應用同步推進。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已經形成聚落效應,整合大學、企業與研究機構資源。
大陸工信部預測,2030年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突破千億人民幣,並帶動零件、軟體與場域應用的連鎖成長。這項預估並非空中樓閣,因為在技術實驗與產業場景中,大陸企業已逐步突破瓶頸。傅利葉智能與宇樹科技等企業,分別在模組化關節、柔性驅動器與多自由度設計上取得進展。
傅利葉的GR-3專注照護場景,展現協調性;宇樹的拳擊機器人能演奏鼓樂與書法,顯示感知與運動的結合。這些案例雖然分散,但背後共同指向一個趨勢:中國正在完成「模組化─感知─控制」的技術閉環。
感知系統的發展更凸顯中企的野心,自主型機器人結合騰訊語言模型,可以看見、聽見、理解外界訊息,並能做出反應並及時修正。這不僅是技術創新,也引發神經科學家對模仿五官的新思考,試著將語意模型與生理感知融合,打造更好的人機互動模式,推動新一代標準的誕生。
全球主要經濟體同樣高度投入,美國與中國形成領先雙核心,歐洲強調倫理治理,日本與韓國則專注精密零組件。相比之下,台灣的角色顯得更為特殊。根據摩根士丹利發布的「人形機器人世界百強榜」,台積電、鴻海精密、上銀科技與和大工業四家台企上榜,凸顯台灣在晶片製造、精密機械與關鍵零件上的實力。這不僅是供應鏈的一環,更代表台灣在「卡位全球標準」過程中,握有不可替代的技術槓桿。
與大陸互補 免於邊緣化
台灣在減速機、滾珠螺桿、機器視覺模組等領域具備優勢,而大陸仍有瓶頸。相較美、日、韓產品,台灣製品性能穩定且價格更具競爭力。若能結合大陸量產能力,將可降低成本並擴大市場。然而,若僅停留在零件供應角色而不參與制度建構,長遠來看可能遭遇邊緣化。台灣的戰略角色應不只是製造商,而是制度合作者與跨境創新推手。
目前研華、新代等企業已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也有業者赴大陸尋求場景落地與量產合作,顯示產業界已感受到結構性機會。但挑戰在於,台灣能否整合產官學形成國家策略?否則,即便單一企業突破,也難以轉化為制度層級的國際影響力。
未來十年,中國大陸將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展開三重攻勢:技術突破、場景落地與制度輸出。技術面聚焦感知、控制與能源效率;應用面深入醫療、教育、製造與城市治理;制度面則透過標準制定與跨國合作,重塑全球規則。這不只是科技競爭,更是文化與治理的角力。台灣必須決定,是單純扮演「供應鏈角色」,還是勇於參與制度共創。
中國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不僅是產業升級,更是制度創新的實驗場與文化敘事的起點。台灣若能善用技術優勢,並與大陸形成互補,不僅能強化供應鏈韌性,更有機會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揮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