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1吳垠慧/台北報導

阿富汗生與死 伯朗斯坦全紀錄

用照片說故事

image
↑伯朗斯坦2004年在阿富汗的難民營拍攝4歲小孩,試圖保暖。(共和國‧野人文化提供)
怒
←伯朗斯坦2015年在阿富汗喀布爾,法爾昆達.馬利克扎達的喪禮上,她的親友和女權人士打破傳統禮俗,抬著法爾昆達的棺木悲憤地抗議。(共和國.野人文化提供)
盼
↑伯朗斯坦2002年在阿富汗喀布爾拍攝的照片,一名女孩透過霧濛濛的窗戶看進餐廳內,希望拿到殘羹剩菜。
(共和國‧野人文化提供)

「我想用照片說故事,讓外界更認真看待這裡,而不是只看到自殺炸彈。」寶拉‧伯朗斯坦(Paula Bronstein)是美國最知名的女性攝影記者之一,也是少數報導戰爭遺跡掙扎的記者,2001年第一次踏上阿富汗,伯朗斯坦頻繁回到這個國家。她將14年來拍攝的照片出版《在希望與恐懼之間:阿富汗的戰地與日常實境》,喚起世人對阿富汗的關懷。

14年頻繁往返 捕捉日常

 美國持續最久的一場戰爭就在阿富汗,九一一發生後,美國更密集轟炸這個地方,超過3400名來自30個國家的武裝人員,因這場衝突而死;至少2萬名阿富汗軍警和1萬8000位平民死於戰爭暴行。美國在阿富汗戰爭花了7900億美元,這都尚未涵蓋美國政府還要耗費數兆美元重建戰爭造成的消耗。雖然戰爭造成大量傷亡且耗盡鉅款,美國人民卻已厭倦阿富汗戰爭新聞,媒體報導量急遽下降。

 伯朗斯坦拍攝的照片,試圖喚起世人對這個苦難國家的關注。伯朗斯坦自述,原本只是為了蓋帝圖像(Getty Images)所需要的新聞照片才到阿富汗,後來則因自己想記錄阿富汗的日常而不斷回到此地。伯朗斯坦並非成為國際部隊的隨軍記者,而是把時間花在阿富汗的人、事、物上,除了戰地,她用盡方法要進入阿富汗人的生活,記錄人們如何生存,也拍下人們如何死去。

希望交疊恐懼 奇異國度

 在《芝加哥論壇報》擔任阿富汗記者5年的金‧貝克(Kim Barker),也是電影《戰地女記者》主角原型,她與伯朗斯坦曾一同追蹤阿富汗人民如何對他們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海洛因上癮,在雙親影響下,年幼的孩童也跟著吸食毒品。

 金‧貝克形容伯朗斯坦「不是消極型的記者」,她協助成癮的家庭進入康復診所,也持續認養工作上遇到的阿富汗人,試著提供簡單的幫助。

 「在這個國家裡,生活本身就是悲傷的」,長年戰火造成家毀人亡不計其數,伯朗斯坦拍攝的部分照片令人不忍:母親守在快餓死的孩子身邊,孩子的肋骨像骷髏般根根分明;7歲的小女孩被寄生蟲感染,臉上的瘡孔宛如被子彈掃射過的灰牆洞;在新年的慶典上,兩名小男孩穿著最好的衣服,驕傲地舉著玩具槍讓她拍照,伯朗斯坦道,這種交織著矛盾的場景「那就是阿富汗:希望與恐懼互相交疊的奇異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