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李學文

梅鐸賣福斯 看懂了嗎

梅鐸,不愧是梅鐸。

為了對抗來自網飛與亞馬遜等科技業者對影音內容的積極擴張,「迪士尼」近日宣布同意收購媒體大亨梅鐸的「21世紀福斯」多數資產,包括電影、有線電視頻道與國際電視事業,交易價值約524億美元。

我在紐約念廣電時,教科書是這樣形容的。CNN的泰德透納是媒體業破壞式創新的霸主,但是,當把他跟梅鐸相比時,根本像是個業餘玩家。現在,這個職業玩家不玩了,居然把搞了好幾十年的福斯拱手讓給了迪士尼。

看傻了吧?梅鐸是寶刀已老,媒體經營失敗,所以大撤退嗎?不,我反而認為他的眼光獨到非凡,福斯的出脫就好像某支股票賣在史上最高點,精準如神一般。傳統媒體業本身的商業價值正在快速下跌。梅鐸意識到媒體的賽局已轉變了,他只是在關鍵時刻採取關鍵行動,因為這是一個大破壞的時代,媒體已被亞馬遜、谷歌、蘋果、網飛等公司顛覆了。

其實,它在傳遞一個訊息,那就是未來不會再有所謂的媒體業了,或是說,媒體業在「新媒體」的年代,作用會比較像是數位匯流公司裡的媒體部門。在未來,某媒體之所以可以存活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處於還是我們所認知的媒體產業中,善於利用經營媒體的策略或獲利方法,而是它對匯流平台具有十分獨特的價值。

今日,當某相關業者要應徵新進人員,你可能常常聽到諸如以下的自我介紹,「我是來自於電視媒體、我是來自雜誌業、製造業、廣告業」,或是「我有電子商務、數位行銷、廣告等行業的背景。」我有時會想,如果把時間稍微推更遠一些,10年、20年後,當全球數位匯流經濟生態大勢抵定,以上這些行業及相關職稱是否還會存在?同理,除了媒體部門外,它們是否都像是全球數位匯流巨擘中的文化部門、電商部門、製造部門等?單一部門未必能產生巨大獲利,但總合都是為了成就匯流集團龐大利益。

好,接下來有趣的問題來了。號稱全球最懂得在媒體產業裡淘金的天才,把媒體賣給了迪士尼,那這在現階段仍屬於媒體產業的福斯,到了迪士尼手上,它又何德何能,將其玩成一個與眾不同的數位匯流賽局?這非常值得長期觀察。

福斯出售,對媒體業而言,不啻一個重要的拐點,那麼,足以代表硬體的蘋果,其拐點又是什麼呢?

 根據TrendForce最新調查,2017年在中國品牌的成長力道帶動下,全球智慧型手機生產總數較2016年成長6.5%,達14.6億支,但隨著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邁入成長高原期,2018年的成長率降到只有5%,是近年的低點,蘋果當然也會擔心。巧合的是,花旗集團分析師近日亦發布研究報告稱,蘋果公司有40%的可能收購Netflix,交易金額可能高達1040億美元。

此兩件事看似無關,實則互為因果,但比起迪士尼,蘋果的舉措可能更有意義。蘋果收購網飛的消息,其實從2017年初市場便時有所聞。不過,當時許多觀察家認為是不智之舉。主要理由是,雖然網飛的營收仍在逐年攀升,然而,其高速增長只是相對於自身業務規模而言,而這一規模的增長對於蘋果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意義。畢竟,收購網飛僅能為蘋果帶來1%的成長率。

這種說法,當然只是凸顯其對數位匯流的無知,仍以分流觀點看數位經濟情勢,殊不知,無法察覺並掌握匯流典範的移轉,才是一個霸業最深沉的危險,過去有多少享譽國際的品牌或產業一夜之間瓦解、萬劫不復,已不用贅述。眼下可見的是,順著蘋果原來的匯流路線,可能並無法保證其再享有10年的霸業,而收購網飛(當然,也不僅僅只有網飛一選項)卻是蘋果可能打破自我既有法則與架構,再創多種匯流創新的選擇。而這何嘗又不是蘋果的再一次地自我定位。

 正如同Apple store對Apple公司的營收占比頗低,卻是iPhone可以成就匯流硬體霸業的主因,關鍵性的少數本就是數位匯流經濟的精髓,蘋果或許正需要再一次的破壞式創新以換取公司的大幅成長,即便未來數位匯流經濟的語法由以軟帶硬變成以硬帶軟 (含軟體及內容服務),蘋果依舊能立於不敗之地。

(作者為科技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