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體重排比 Line通知家長
男童第5 女童第4 我擺脫胖胖惡名

我國素有「亞洲胖胖國」之稱,兒童的體重過重與肥胖率,連續數年蟬聯亞洲第一。但據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亞洲國家所做的調查顯示,我國兒童現已非亞洲最胖,男童已降至第5、女童則降至第4。衛福部今年也參考國外,首度利用Line通訊軟體告知家長,肥胖危害及孩子體位排比等訊息,以協助孩子控制體重,將先選2~3間國小進行試辦,預計數月內推廣至全國。
據WHO統計,我國5~17歲兒童肥胖盛行率,男童降至第5,優於汶萊、大陸、馬來西亞及泰國;女童降至第4,優於馬來西亞、汶萊及泰國等。若放大到5~19歲,男童肥胖率也居OECD36國第11,女童為第16,另外男女童都居APEC20國第11。
減重見效 仍需努力
雖然排名下降,但我國童肥胖仍居亞洲前五位,國健署日前完成國內兒童肥胖防治報告,但內容被批新意不足,連部長和自家署長都認為有進步空間,上月於還被立委要求一個月內提出「具體」的改善兒童肥胖措施,國健署方才提出最新計畫。
國健署長王英偉說,面對兒童肥胖,我國持續有因應措施,包括今年4月23日已完成《國民營養法》草案,除了現行規定的國中、國小,未來會擴大納入高中與公、私立幼兒園「均不得提供含糖飲」。
國小試辦 推廣全台
和少子化一樣,要防治兒童肥胖,無法靠單一方法解決。王英偉舉例,就算校園禁賣含糖飲「校園外仍到處買的到」,兒童雖然在學校吃營養午餐「回家卻吃不營養的晚餐」,與其期盼用單一方法改善,不如透過大人來灌輸正確的觀念。
為此,國健署今年將選定2~3間國小進行試辦,讓學校透過Line通訊軟體,向家長傳達肥胖危害、孩子體位排比及如何改善等訊息,並測試影響效果;王英偉說,依國外經驗顯示,效果短短數月就會出來,一旦試辦測試有效,將立刻推廣至全國。
胖子做人 娃娃難瘦
另根據一項美國最新研究顯示,若在體重過重、肥胖階段「做人成功」,未來生下的寶寶,將會有「易胖體質」。
花蓮慈濟小兒部主任鄭敬楓解釋,懷孕過程若胖太快又太多,胎兒會感受到母體的高血糖值,進而改變其「基因閥值」的開關,成為「易胖體質」,未來平平和一般人吃一樣份量的食物,活動量也相同,但就是更容易胖,這也意味著,若想減肥,得比旁人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