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1 趙政岷

小數字大騙局

我見我思

數據會說話,偶爾也會「說謊話」,真的嗎?最近關於平均薪資、施政滿意度、候選人支持率等數字出現了許多爭議,讓民眾摸不著頭緒,甚至對應該被社會信賴的調查機構也產生懷疑。如果這是政治人物運用數字的奧妙,刻意給予不當的解讀,更是萬萬不該。

身處資訊爆炸的社會,我們生活周遭總是被一大堆數據包圍。新聞報導提供的每一份統計圖表,有些可能來不及或無法驗證,數據的真假與背後隱藏的真相,有多少人能正確解讀?又造成了多少大眾對事實認知的誤解?

日本《日經數位行銷》資深記者、早稻田大學畢業的小林直樹,蒐羅了報章媒體上30多則有疑慮的圖表案例,出版了《小數據騙局:不再被數字玩弄,8個觀點教你戳破媒體的圖表謊言》一書,提出8大觀點來拆穿謊言,分別是看看前後數據的分母數變化是否一致;不能因對特定族群的刻板印象而貼上標籤;先與過去數據做比較再下結論;思考一下是否還有其他增加或減少數據的因素;得弄清楚兩者是因果關係還是相關關係?必需確認結果的計算方法是否正確;試著傾聽網路上的聲音與大眾的感受,及與一般常識判斷是否相符;看清楚標題的真實意義及與內文是否一致。

小林直樹舉出了一些常見錯誤的例子。大家認為現在年輕人都不看報紙,報社經營慘淡沒有閱讀效果。事實上是大家僅計算報紙紙本的閱讀時間,未把閱讀報社網路新聞併入計算,甚至因此轉而以為一些分眾網站的效果比報紙效果好,其實並不正確。

統計指出,日本因通訊軟體普及率高,導致年輕人犯罪率也跟著提高。真實情況是通訊軟體的確普及,但與犯罪率並非因果關係。若實際與各個年齡層做比較,中老年的犯罪率才是最高。再譬如,數字顯示住愈高樓層的孕婦流產率愈高。但實情是所得較高者較能負擔得起住高樓層的高房租,而30歲後半的職業婦女所得高,相對也是高齡產婦,原本就是屬於流產高風險的族群。

在台灣用數字「騙人」的例子屢見不鮮。商場促銷大家覺得「第二件六折」比「全面八折」划算?其實是全面八折才比較便宜,尤其是在你買奇數件的時候。買房子要特別注意每坪幾萬元起的「起」,因為最低價房與平均房價大不相同。

當陸客不來時,官方以東南亞與南韓來台人數增加、境外來台總人數仍破千萬說明,但陸客來台多數8天,日、韓、東南亞來台多是4、5天,外國人來台總天數與消費力大降,怪不得觀光業會哀鴻遍野。

隨著大數據時代來臨,數字的運用更加關鍵,背後隱藏的趨勢與商機更受人重視,影響也更重大。忽略數字的細節是無知,錯讀數字的盲點就是罪惡了。(作者為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