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5王文吉/專題報導.攝影

白冷圳復活奇幻旅程

921斷水廢耕 重建再現歷史景觀

image
參訪學生走在巨大倒虹吸鋼管旁,顯得相當渺小。
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發起「做公工」疏圳,獲得新社人熱烈迴響,之後定期動員居民「做公工」,以行動表現對家園的關懷與愛護。
白冷圳的「倒虹吸管」利用流水及大氣壓力原理,水流順著鋼管水道往下衝,衝力產生自然動力,再往上衝到另座山頭。
動員令

日據時代建造的「白冷圳」為台中新社的水源命脈,堪稱是當時遠東最偉大的「越域引水」工程。默默灌溉70年後,白冷圳遭921地震重創,因權責單位混亂,遲遲無法重建,當地果農徐炳乾邀地方人士籌組「白冷圳重建委員會」,加上前立委林豐喜相助,終獲中央7億多元重建,於2002年6月竣工通水。

新社地區原為乾旱之地,日本工程師磯田謙雄利用「倒虹吸管」原理,自大甲溪上游白冷高地取水,沿大甲溪南岸峭壁,經隧道、渡槽及倒虹吸鋼管,翻山越嶺興築白冷圳,引水到新社台地灌溉,水圳所經之處孕育富饒農產,堪稱大甲溪水的奇幻旅程。

倒虹吸管 翻山越嶺引水

 徐炳乾形容,倒虹吸管就像2座山谷的「V」型滑水道,水流從這座山頭順鋼管水道往下衝,衝到谷底後再往上衝到另座山頭,完美運用了自然流水及大氣壓力原理。

 鬼斧神工的白冷圳原設計使用年限50年,因超限使用,在921地震前已顯老態。水利會曾派員測量,部分虹吸鋼管厚度,從原本1.2公分磨到0.3公分,只剩1/4。徐炳乾說,戰後白冷圳的產權移交複雜,事權難以統一,且礙於經費,年久失修,難敵強震。

 眼見白冷圳遭強震摧殘,大小水道、水利設施多處毀壞,政府單位卻遲未重建,徐炳乾遂與地方人士發起「白冷圳復活運動」,稻草人基金會也協助籌組「白冷圳重建推動委員會」,發動廣播車四處宣傳「修復白冷圳、重建新故鄉」,成功喚醒新社人與白冷圳的依存關係。

百場會議 協調活水通樂

 曾有人建議新闢921斷水廢耕重建復活再管線,直接將大甲溪水抽到新社台地,節省重建時間與經費。徐炳乾說,白冷圳雖是人工建造,卻是利用自然原理翻山越嶺送水,若借助大型馬達抽水,將衍生難以負擔的高額電費。另有人認為,白冷圳具歷史文化價值,一定要重建。

 在新社人積極爭取下,921重建委員會終於同意撥7億多元,但因熱心人士很多,也提出不少意見;徐炳乾說:「我們其實花了很多時間開會,光是說明會就開了100多場!」

 因重建必須斷水廢耕,農民提出補助設置蓄水池等配套措施,經地方人士努力,白冷圳於2001年11月11日開始斷水重建,分8個工區同步施工,採3個月斷水施工、停工1個月供水後再施工的周期方式,隔年6月竣工通水。

轉型社造 爭設歷史建築

 白冷圳重建推動委員會隨後轉型為「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聘學者專家擔任顧問,並成立導覽工作隊,向外地遊客介紹白冷圳,也進入校園解說白冷圳的緣由,甚至推動登錄為歷史建築及文化景觀。

 促進會也取代民代監督公共工程,舉凡觀光設施、道路標線、河道整治等大小建設,均不厭其煩行文督促相關單位。徐炳乾說,「只有我們知道地方上最需要什麼,新社的公共建設幾乎都是由人民主導。」也因此曾有地方首長將促進會視為亂源及頭痛組織。

人親土親 總動員做公工

 徐炳乾憶及農業時代的疏浚、開路及環境掃除等,都由熱心人士發起「做公工」,可惜隨時代變遷而消逝,因此促進會數年前試辦清圳「做公工」,得到熱烈迴響,之後定期動員新社人「做公工」,以行動表現對家鄉的關懷,也找回傳統農村的美德。

 前台中縣文化中心主任陳嘉瑞說,從前白冷圳清溝不是水利會雇工去清,而是家家戶戶各出幾個工,約定哪天一起出動,清除水圳髒汙,趁機撈些魚蝦,氣氛熱鬧有趣,人與人的情感也跟著建立起來。

 「921地震曾讓白冷圳水流不再,卻也創造重生契機。」徐炳乾說,上天給了大家斷圳缺水考驗,也讓大家參與水圳重建,在波折過程中,學習關懷自己生活的土地,互相連結在一起,凝聚起對故鄉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