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3 張國輝

慢郎中抓不到返鄉鮭魚

報載,韓國瑜為了招商的政見,引發了「陪睡說」的爭議,筆者從實務上提出個人看法。

上周我觀看電視台一個以經濟為話題的談話性節目,兩位與談者,一位是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的理事長秦嘉鴻先生,另一位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磐石會創會會長謝平上先生,謝先生因有工廠在台中工業區,我和他有較多的接觸,他們都很熟悉全國各工業區的狀況。

他們在中美貿易大戰所形成的鮭魚返鄉的現象,從缺地、缺工、缺電、缺水談到政府的行政效率,謝先生以他自己的遭遇為例,擔心政府的行政效率太差,最後恐怕抓不到幾隻鮭魚。

謝先生說,他所知在越南從建照申請到工廠完工後的營運相關文件,約四個月的時間,而他的工廠在台灣光要拿到建照就要花上半年的時間,而依筆者的了解,多數的廠商光耗在書面的審查就超過一年以上,等建廠好了,商機早就沒了。

其實,行政效率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民間,四十年前新當選的台南市長蘇南成為了提升行政效率,在台南市政府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馬上辦」中心,為他贏得極佳的口碑,一時間各縣市也競相效仿。

民國75年筆者擔任台中市議員,當時的建管業務也飽受批評,張子源市長提出發照八小時的作法,廣受好評,後來這些便民的措施隨著各首長的施政重點逐漸消失,各縣市又回到拖拖拉拉的情況。

記得民國88年的921大地震,台中市留下不少廢墟般的建築工地,因建築結構要符合強震係數,必須變更原建築設計,但效率卻讓待重建中的台中市寸步難行,直到民國91年新當選的胡志強市長提出「單一窗口」,並主動協助業者復工,才逐漸將大小不一的廢墟填平並恢復市容景觀。

固然因為時空、環境的變遷,法令的更迭在所難免,但目前廠商遇到的環評、水保及坡地審查,光程序走完動輒就要一年以上,不論是工商界或一般市民受得了嗎?政府部門不去檢討行政程序與效率的問題,任由程序阻擋效率,工商界都很清楚,商機是不會等人的,鮭魚返鄉固然可以創造很多的就業機會,但如果還是以慢郎中的行政效率來應付,恐怕抓不到幾條鮭魚吧!(作者為前台中市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