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C4 開卷
20190510許文貞/台北報導

深度思想書賣破400萬本

是作家也是出版商

image
位於英國阿尼克的巴特爾書店前身是廢棄火車站,如今是全歐洲最大的二手書店之一。 (聯經出版提供)

 自《熔爐》以來,近年台灣書市上出現愈來愈多來自韓國的翻譯書,不過金彥鎬對於如今韓國社會的閱讀風氣仍然感到擔心。談起對現代社會和出版圈的觀察,金彥鎬表情嚴肅,頻頻拿起手機示意,他認為如今許多人深陷網路垃圾資訊,著迷於手機卻不讀書,「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不可能阻止機械的發展,但應該要警覺,不要過度依賴機械而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在韓國,金彥鎬是有名的出版家。他在1976年創辦「韓吉社」出版社,專門出深度思想書籍,對70、80年代反抗威權政府、投身民主化運動的青年而言,幾乎是人手一本韓吉社出版的書,十分暢銷,甚至有三本書賣破400萬本。但如今在人口約台灣兩倍的韓國,賣破10萬本就算是暢銷書,賣得好的幾乎是實用性的書籍。買書的人少,實體書店也愈來愈少了。

 金彥鎬會出版深度思想書籍的原因,源自他的記者背景,「我從高中、大學時都夢想當記者,大學讀的也是媒體科系,沒想到70年代韓國政府與記者之間對立,包含我有許多記者被迫離職、轉行。我才會投入出版業,想出版對國家、社會有幫助的書,43年來出版3000多本書,雖然規模不大,但都是深度的人文思想書籍。」

 韓吉社的「吉」字在韓文是「路」的意思,而金彥鎬也希望他出版的書有如指出一條社會的明路。如今他不只是出版家和作家,為了推動推動韓國嗨里(Heyri)藝術村的發展,他自己開複合型書店「BOOK HOUSE」,當起書店老闆,也擔任韓國坡州出版城(Paju Book city)文化財團的理事長。

 愛書的金彥鎬自己也有好幾個房間的藏書量,但由於工作繁忙,閱讀多還是以工作需求為主。說到這裡,他忍不住開玩笑,說出了一句愛書人的共同心聲:「如果可以不要工作,每天只要和書在一起,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