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6李侑珊/台北報導

東周實相 如臨墓地考古現場

中研院攜手史博館

image
「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15日起在中研院展出,民眾到場參觀,並聆聽講解員說明。 (李侑珊攝)

 距今2500年前的東周時代,思想百家爭鳴、列國政治合縱連橫,東周時代器物也透過墓葬得以流傳千年,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與歷史博物館合作,共同舉辦「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於15日盛大開幕,民眾得以一窺東周時代面貌。

 本次共有河南考古挖掘出的東周時代1700多件墓葬器物展出,其中更有6組國寶、16件重要古物。展覽陳列著名的「水陸攻戰紋鑑」,以及古代戰爭場面及兵士手中的戈、矛、戟等,皆是研究古代兵器史重要材料;另外作為展覽主視覺的「八辦華蓋立鳥圓壺」,壺頂的鳥與蓮瓣皆是鏤空鑄成,翅膀甚至可以活動拆卸。

 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表示,所謂「東周實相」,乃藉由河南出土的鄭國與晉國墓葬器物,開啟一個窗口,讓當代得窺一面東周的實際形貌。

 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陳正國說,此次展中的晉國銅器,尤其可看出不同階段器物風格的演變史。比較琉璃閣與山彪鎮出土器物,可看出晉國文物從迷惘與失落的神態,逐漸演進到自信與進取的風格,更以晉國的新都「新田」命名,成為獨樹一幟的「新田風格」。

 中研院表示,展覽延續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館特色,除了展示精美古物,特展本身也具有研究及考古價值。例如展件中不乏保持未修復狀態的「破片」,除了盡量維持古物的原初材質,更結合展場布置,將墓地影像1比1呈現,讓觀眾如臨考古現場,體驗器物在古墓中的真實樣貌。

 此外,透過與文獻資料比較也可發現,這批文物的出土時間從「前考古時期」跨越到強調科學觀念的「科學考古初期」,因此,「東周實相」也展示著「考古」這門學科的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