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6杜震華

現在就是設自貿區最佳時機

 高雄市長韓國瑜力推自貿區,國民黨立委也順勢推動自貿區修法,但蔡總統卻一再說自貿區會讓大陸貨「洗產地」,是變相的中國製造,讓台灣倒退回幾十年前的加工出口特區,民進黨立委也跟著反對修法,讓自貿區成了藍綠兩黨的攻防戰。

 日前,加拿大華裔學者沈榮欽也發文指出,目前是推出「自由貿易特區」最糟的時候,內容和綠營的批評類似,包括:洗產地;使用自貿特區曾經最成功的多明尼加也逐漸失敗;自貿區體制改革會受既得利益者抗拒,但改革後的獲利者又會捍衛其利益,促使體制僵化等。結論卻是:在解決台灣管制體制問題上,「自貿區不是好藥方」;而在「錯誤的時機提出更像是毒藥」,只能務實檢討法規去改善。

 對於台灣設自貿區可能淪為大陸貨「洗產地」之處,其實是過慮了。若台灣有人要為對岸「洗產地」,應該會和越南有些廠商一樣「偽造」原產地證明,這容易得多,而不是費力地經由「自貿區」進行,因為自貿區要出具「原產地證明」,這有嚴格的條件要求,並不容易做到。

 南韓在亞洲金融風暴後經濟成長率最低的2003年,開始推動仁川等8個自由貿易特區;蔡政府執政3年來的平均經濟成長率是近幾任總統中最低的,在中美貿易戰衝擊下,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更有「保2」的風險,此時不推自貿區,何時才是最好時機?

 自貿區的確也有過失敗的例子,多明尼加的自貿區曾經被世界銀行認為非常成功,但後來卻逐漸走向失敗。但失敗的原因是經濟理論中典型的「外人封閉區」問題,即區域內、外缺乏產業關連性,故當區內因某些因素沒落後,區外也沒有成長。但台灣的經濟環境並沒有這個問題,未來高雄設立的自貿區也不可能會和區外隔絕發展。

 理想中,高雄自貿區的目標,應是結合了美國的矽谷創新,新加坡的多元金融、尖端製造、智慧物流、生技和國際教育,以及加拿大溫哥華的宜居環境的一個綜合體。以台灣的政府效能,在法規鬆綁和自貿區的管理上應可上軌道,蔡政府無需任意提出些風險,也不考慮可如何控制,就先判自貿區死刑吧?

 南韓從2003年開始推動自由貿易特區,近年來效果才逐漸顯現;馬來西亞的自貿區發展也相對成功,近10年來成果卓著。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攜手合作,立法院加速立法,相信5年內就會有加速經濟成長的明顯效果,對於這樣可創造極大政績的政策,執政者為何不樂觀其成,甚至積極參與呢?(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