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8報導黃唯淯

日本和牛產地孵究極美味

台餐廳嗅商機 引進A5大分和牛吸饕客

image
晶華之前推出「制霸日本—宮崎和牛宴」,引進的日本宮崎和牛深受追捧。圖片提供各品牌
近江姬和牛是日本三大和牛之一,年產量僅1800頭,是稀世珍饈。圖片提供各品牌
台南晶英酒店的晶英軒也推出「日本和牛火鍋」,湯頭採用上等昆布及柴魚燉煮,也掀起一股和牛火鍋熱潮。圖片提供各品牌
日本和牛多汁細嫩、肌肉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很低、風味獨特、營養價值極高。圖片提供各品牌
台南晶英飯店ROBIN'S鐵板燒和王套餐,以日本雄本和牛為賣點,首批進貨不到一周即搶購一空。圖片提供各品牌
Beef King推出「豪華日本和牛雙人套餐」售價3,899+10%。圖片提供各品牌
日本宮崎牛也是頗富盛名的和牛品種之一。圖片提供各品牌

吃過日本頂級和牛的老饕們,大多對日本和牛讚不絕口,而日本和牛因其分級機制、油花、肉質和軟嫩的口感,被許多饕客視為難有對手的極品牛肉,不過這幾年除了量化的數字分級外,還開始流行被釀酒產業奉為圭臬的「風土條件」。

 很多人大致上只能分得出A3、A4、A5和牛,其實在日本有一套專門的和牛評分機制,以牛肉除去內臟和皮後,依其身上所留下來的精肉比例多寡來評斷,A級為大於72%,C級則為少於69%,肉類協會會再依肉質本身分布的油花顏色、紋路、肉質等因素,細分為1到5級,所以依量化標準來說,A5是最高級這點,可以說是毫無懸念。

產地牛已逾百種

 日本的和牛主要有4大種類,分別為黑毛和種、褐毛和種、日本短角種和無角和種,然而市面上流通的和牛,有約90%都是黑毛和種,雖然都是黑毛和種,但卻不代表同等級的肉質風味就會一樣,這就是最近日本和牛積極在推廣的產地(銘柄)文化。

 目前日本已知的產地牛就有100多種,這些產地牛中也有不少是上面4種牛隻進行雜交後所產生的牛,但比較不同的是,這些牛隻可能品種一致,但在飼育方式確有些微差異,正是這些差異,造就了和牛的不同口感。

 小牛在生出來時,會先在「繁殖農家」待上6到10個月,之後再被「肥育農家」買回去飼養。要養出可口的和牛,一般來說會經過4個階段:促進腸胃吸收、促進骨骼發育、促進肌肉和生成脂肪期,一般在最後一個階段是培育日本和牛最重要的階段,因為油花的生成要素會直接影響肉質的等級。

 在小牛的肥育初期,飼料通常會餵食乾牧草、稻草、加了酵母的發酵飼料,也有農家加入稻米等等做法,這種飼料對小牛來說能促進消化系統發展,能讓小牛吃下比平常還要多的飼料,接著在小牛的成長期後期,會開始逐步改變飼料的配方。

 為了讓牛隻在後期的促進脂肪期能長出漂亮的油花,通常的做法是會讓牛隻開始減少攝取維生素,讓器官開始無法代謝脂肪,進而形成油脂豐腴的油花;另外也有追求自然放牧的做法,最近開始流行的「赤身肉」,例如熊本的「阿蘇王」、山口的「無角和牛」,都是追求自然做法,不刻意追求油花,反而也很受歡迎。

神戶牛評選嚴格

 目前日本和牛比較有名的產地大多會有自身的限制,有符合規定才能冠上區域名,頗有法國各地域的分級制度感。例如岩手縣的前牛就要求精肉等級在B級以上,肉質等級則要求在4級以上;宮崎縣的宮崎牛則要求肉質等級在4級以上,宮城縣的仙台牛則要求肉質等級在5級才可冠上區域名,顯見各地協會對自家肉品的嚴格要求。

 最有名的日本和牛則是兵庫縣的神戶牛,除了要求霜降程度的BMS要在6級以上,精肉率只能是A或B外,還不僅只能是兵庫縣內的但馬牛,同時更必須是未產過子的母牛或經閹割後的育肥公牛,種種嚴格因素,讓每年僅有3000頭牛可以被評為神戶牛,足見和牛彼此之間的差異性。

 除了這些知名產地外,最近各個美食家也很熱衷於找出各地不同風味的和牛肉品,但台灣因受限於肉類進口協議,許多肉品未能進口,其實挺可惜。但也有愈來愈多店家願意嘗試在符合法規的情況下,進口一些台灣民眾少見的和牛肉品。

 例如知名和牛餐廳「樂軒」就與「美福國際」合作,6月底引進一整頭A5、BMS達12的大分和牛,並請來大分的「銀山亭」主廚今井治客座,在業界造成轟動。大分過去常常被民眾忽略,但此地的豐後牛是知名銘柄,2018年更是豐後牛百年紀念,於是地域精選A4以上等級,並賦予大分和牛的名稱。

 也因為台灣民眾對和牛的喜好,讓愈來愈多人得以一嘗夢幻和牛的美名,目前台灣能進口的和牛,都需在經過台灣部分認可的29間屠宰場出口,同時和牛的月齡必須在30足月以內,這很大程度就限制了部分肉品的進口,例如A5的松阪牛必須肥育到36個月,因此就無法進口,但也因為台灣部分和牛餐廳的努力,消費者才能吃到在地和牛的美味。但如果想一嘗和牛在各地不同的風味口感,還是建議飛一趟日本,品嘗道地的肥育風味,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