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對美要下圍棋,非打拳擊
大阪習川會僅過去1個多月,美中貿易戰再度升級。中美關係何去何從?中美關係的新挑戰不同以往,大陸要做好長期鬥爭的準備;另一方面,要保持戰略定力,同時盡最大努力爭取中美關係的穩定發展。
第一,中美關係難以回到過去的相處模式。隨著大陸的加速崛起,美國的緊張、焦慮甚至恐懼在不斷放大。華盛頓會繼續將中美關係置於戰略競爭的框架,即使經貿摩擦能得到管控,美國也會在台海等議題上向大陸集中發難。從略悲觀的角度出發,目前中美關係可能還不是最差的時候,未來不排除遇到驚濤駭浪,大陸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第二,大陸要堅持鬥而不破,更要勇於「鬥不怕破」。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戰略攻勢,特別是對大陸核心利益的頻繁挑戰,大陸不必處處束手束腳,一定要勇於鬥爭。
第三,大陸要勇於鬥爭也要善於鬥爭。考慮到大陸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既定戰略,以及中美實力仍然存在差距的現狀,鬥爭並不意味著鼓勵與美國硬碰硬,更不主張拚個魚死網破。大陸應當保持頭腦清醒,更不要被美國的鷹派激怒,特別要避免沿著「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對抗邏輯走上全面決裂的不歸路。面對美國在各領域的打壓,要以下圍棋而不是打拳擊的思路應對之。
第四,大陸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美國對華政策的逆轉和中美關係的變局並不以大陸的意志為轉移,大陸唯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處變不驚。就現階段來講,就是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同時也要虛心聽取和積極回應國際友人的合理訴求與建議。
第五,中美關係不容樂觀,但也不必悲觀。儘管目前對華強硬的論調在華盛頓甚囂塵上,但美國並非鐵板一塊,與中國對抗抑或決裂遠不是美國各界的主流意見。比如,多數中國問題專家明確反對與中國為敵,傅高義更坦言,「我承認,現在華盛頓對中國的看法確實不好,但美國有35萬中國留學生,那是遏制嗎?不是!所以,我想美國的主流思想是跟中國友好。」
在大阪「習川會」上,習近平向川普當面曉以利害,「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比摩擦好,對話比對抗好。」
事實上,當30年前中美利益還沒有高度交融,合作領域也不夠廣闊,且兩國關係正處於建交後第1個十字路口時,鄧小平就曾指出,「中美兩國之間儘管有些糾葛,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分歧,但歸根到底中美關係是要好起來才行。」正在「聯美抗中」賭局中不可自拔的蔡英文,不妨深思一下鄧小平和習近平的話。(作者為大陸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