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4黃介正

美國如何評估台灣大選

名家專欄

自兩岸分隔70年以來,美國在台利益既深且久,基本核心就是美國東亞地區的戰略利益,即使40年前終止外交承認,仍制訂《台灣關係法》,維繫兩國強勁的紐帶。從過去圍堵共產勢力擴張,到今日應對中國大陸迅速崛起,「維持台灣親美」持續為美國戰略部署的關鍵環節。

過去當台海情勢緊張或兩岸關係停頓,兩岸「主戰場在華府,不在台海」,因而對台灣而言,自然形成「穩華府則台海可保,失華府則不戰而危」的戰略優先順序。現今由於兩岸關係轉惡的拐點提前到來,大陸因強國夢而敢於亮劍,美國亟欲固守國際霸權秩序,值此台灣大選將至之刻,中、美長期對抗競爭下的階段性「主戰場由華府轉向台海」。

我國總統大選時間的迫近,香港局勢隨時可能的突變,中、美兩強把較勁比畫的擂台暫時搬到台灣,我們雖處被動而無力拒止,但是否主動選邊參戰,乃國之大事,形同死生存亡的抉擇,不可不察。

從1996年我國總統直選,「大陸很討厭的候選人,未必落選;美國不屬意的候選人,要選贏卻也不容易」是台灣選舉經驗中,未經多方科學論證,卻是許多政治觀察家可以心領神會的一種描述。

大陸文攻武嚇我國大選,1996年試射飛彈,2000年朱鎔基厲聲警告台灣選民,如今網路時代又有指稱操作社群網站、收買媒體之舉。美國在2004年「兩顆子彈」疑雲重重時,快速電賀陳水扁連任;2012年美國官員向英國《金融時報》透露不信任蔡英文。大陸和美國的學者、媒體加碼演出,更是不可勝數,要說從不「干預」我們的總統選舉,民眾大概也不相信。

相較於以往,當今的美國已經從不同鏡頭觀看台灣。過去的「擁抱貓熊派」趨向與「屠龍派」合流,更專注如何「抗中反中」,因此不只國會、行政部門的挺台作為愈顯公開,也因此對台形成更強選邊、站隊的壓力。

探討美國如何評估我國總統選舉,必先要謹慎思辨何謂「美方」:川普總統個人對台灣的視角,或從屬於他最關切的美中貿易戰格局之下,或回應國會山莊友台勢力的訴求,抑或是因無暇而基本放任國安團隊中層官員,彼此橫向聯繫處理對台事務?

曾在《華盛頓郵報》發表致川普總統聯名公開信,呼籲「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的超過百位美國政學菁英,反映出的是美方觀點,抑或是也發表公開信,指控中共在全球擴張霸權,敦促川普「堅持對抗共產中國的路線」的另外百餘名人士,才能代表美方呢?

在當前川普政府「美國優先」的原則下,美國自然期待我們選出的下一任總統會採行符合、甚至增進美國利益的政策。無論是和緩的「期待」或是不太修飾的「關切」,應該有下列重點:台灣將否進行「政策再平衡」,轉而尋求在北京與華府之間的等距;對於近年美國與台灣協力,如「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等印太區域相關計畫是否延續;台灣已向美國提出的軍購項目將否反悔,或無法編列足夠預算;美國五角大廈讚賞的「整體防衛構想」建軍方向,能否持續堅持等。

美國一方面希望台灣能與「印太戰略」保持高度一致,在整體友台、助台的政策方向下,站穩「拒中抗中」的位置,但另一方面也會極為審慎地評估,台灣會不會因選情激烈,而利用大陸對台強硬政策「撿到槍」,對港採取嚴厲措施「撿到炮」,「反中仇中」反過頭,進而引爆台海危機。畢竟,台灣的下一代兵力建置、常備部隊的即戰力、後備動員的重整、招募兵源的困境,真的尚不足以支撐應對驟然躍升的戰爭風險。

我們自總統直選以來的23年,歷經3度政黨輪替,無論藍綠,沒有一個政府不親美,沒有一項對美軍購不爭取,沒有一位總統沒說過「現在是台美關係最好的時候」,不是嗎?

美國評估台灣大選,其實不需要落在「親美」或「親中」的光譜移位之中,而是要算計因兩岸關係拐點來得過早,而現已形成台海局勢相當緊繃的情況,如果再持續4年的對抗或惡化,是否最終損及美國的戰略利益。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