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4 李怡萱

一國兩制,各自表述

許多公共辯論或私人對話會纏夾不清,都是因為把「實然」與「應然」混在一起。「實際上如何」(實然)和「應該如何」(應然)要先區分好,才不會在空集合的論域駁火。

例如,「《中華民國憲法》是否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乃是實然的問題,連民進黨的謝長廷都說過「憲法一中是事實」;那麼「應然」問題只需要問:「候選人是要制憲、修憲、還是要實踐憲法」?候選人要明確表態,選民才可以區分出立場和政策的差異。否則成天咒罵「一中」,但卻不肯修憲、制憲,還成天拿著這部「一中憲法」來撈好處,這算什麼?

討論「應然」問題時,也不能只談「應不應該」而不談「可行性」。政治人物如果只談「應然」,卻不說明具體的做法和可能的代價,也是不負責任的。例如,「台灣應該獨立」,但「台灣獨立是否可能?」。如果李登輝和陳水扁都不能以修憲和制憲的方式確認台獨,那麼其他國家領導人為什麼可能?蔡英文的「護民主、守主權」是藍綠無人反對的,但與中共關係緊張,對「護民主、守主權」是助力還是危機?兩岸關係弄成這樣,「護民主,守主權」,可能嗎?

真的想把主權問題、統獨問題談清楚,就應該直球對決「應然」問題,好好來討論「接受/不接受一個中國」的利弊得失;同時,表明自己的目標是終極統一或獨立,以及要不要修憲或制憲。這樣,會比一直高呼「台灣人絕對不接受一國兩制」的空話,更能讓選民比較出差異。

誰能確定兩岸統一後會是怎樣的「一國兩制」?按照《中華民國憲法》,現在台灣和大陸地區,不也就是某種定義下的「一國兩制」(一個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兩種制度)?不把定義說清楚,每個人各自想像不同次元的「一國兩制」,再做出接受或不接受的結論。這種嘴炮,只能說是我的夢境我做主。

候選人都說要「守主權、護民主」、「拒絕一國兩制」,選民卻不知道候選人如何認知憲法,也不知道國家走向,只有滿滿的「芒果乾」(亡國感)。

「台灣現狀該如何改變、改變成什麼樣子」,才是抉擇,每任總統其實都可透過教育、外交、兩岸等政策去讓現狀朝統一或獨立前進,等於每次選舉都是一次統獨路線的公民投票。

民眾在意候選人的統獨立場,執政黨的統獨立場也影響著台灣的未來。候選人在統獨的「應然」層次上表態,具體交代自己的損益評估和價值判斷,除了談「應不應該」,也談「可不可行」,這才是「了不起、負責」。從此沒有「你不懂我的明白」,不過是「道不同」票不相投,這樣的民主對話才有意義。

(作者為台灣思辯教育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