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不懂人民幣匯率
名家專欄
中國央行調控人民幣匯率,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實,但調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1:7以下,符合老美需求,她不吱聲;8月5日人行調控稍有鬆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超過7,老美宣布中國是操縱匯率的國家。坊間嘲諷說,在中國調控匯率時,美國沒有宣布,不調控時反而宣布了。但無論如何,後面的打擊會排山倒海地過來,所以中國應考慮提高炒匯貸款的利率,以抵擋人民幣匯率的跌幅太大。
人民幣匯率到底是高是低,取決於衡量標準。如果從購買力的角度說,人民幣的匯率顯然偏高了,因為人民幣的購買力遠低於按匯率折算的美元。譬如,美國GDP有21兆美元(下同),M2發行14.82兆,每億元GDP發行M2為0.705(14.82/21)。中國的GDP折合成美元為12.86兆(90/7.0),按照美國的標準,應發M2為9.06兆(12.86×0.705),實發192兆人民幣,這個數量人民幣相當9.06兆美元,於是人民幣對美元的比值為21.19(192/9.06)。
也就是說,按照GDP應發貨幣的比例計算,1美元兌21.19人民幣。當然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但是它表明人民幣高估得厲害。中國很多商品的價格,特別是豬肉、雞蛋等副食品的價格,比美國貴很多,甚至折算成美元比美國還貴很多。市場上有這樣的傳說,美國人想不通,中國人這麼低的收入怎麼能撐住這麼高的物價;中國人也想不通,美國人這麼高的收入怎麼能將物價保持在這麼低的水平上。物價貴就是人民幣購買力偏低,人民幣的購買力偏低就是它的匯率偏高。
從國際收支順差的角度看,中國對美貿易長期順差,至今由3000多億美元下降至據說還有400億美元,憑什麼可以實現這樣的順差呢,一定是匯率偏低使得中國商品便宜。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就非常可能進一步擴大順差,這是老美所不能接受的。更重要的是,人民幣匯率下行,他們要撤出的企業就要用更多的人民幣換取等量外匯,這些年的利潤則可能為中國所有。加上貿易戰的其他因素,她要把中國作為匯率操縱國了。其實,人民幣進一步貶值也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儘管貶值有利於中國的出口,但是中國進口商品的人民幣價格都貴了,特別是石油、農產品等,它會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
所以人民幣發行遠超過美元,是因為中國買外匯發人民幣,只要順差,人民幣就發行,因為人民幣供給隨順差一起增加,這就將本應上升的人民幣匯率打了下來,從而導致中國能保持長期順差。因為人民幣發行沒有償還渠道,所以人民幣只發不還,越發越多。美國買國債發美元,國債到期,財政要用美聯準會發行的美元來償還,所以美元無法多發。而且美元發行與外匯脫勾(從邏輯上,而不是事實上講),出口商將外匯賣給進口商,美聯準會一般不參與其間。所以只要順差,美元立馬升值,順差不會長期存在。人民幣的發行方式是經典教科書所沒有的,也是中國教科書語焉不詳的,老美未必理解人民幣發行方式對匯率的調控,所以她在中國實際調控時並沒有做出這樣的認定。
人民幣發行得實在太多了,如果不是實行嚴格的管控,人民幣匯率就非常可能發生不可言狀的下跌,這對經濟的衝擊比大壩垮壩時的洪水還可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需要盡可能與老美溝通談判,不要讓他們再出台後續措施,畢竟中國經濟體量大,中國出問題,世界都不得安生。所以要求老美給予一段時間,讓中國自己開閘泄洪,等到收回過多的人民幣後,匯率調控才可以放鬆。
此外,借助中國的金融管制,抵禦國際炒家做空人民幣。因為人民幣還不能自由流動,境外人民幣數量不多,炒家要拋人民幣,就要向中資銀行借,中資銀行可以大幅提高這類貸款的利率,讓他們承受不起,從而可以阻截炒家對人民幣的做空。當然,這只是短期治標不治本,根本出路還是取得國際社會的信任,中國自己深化金融經濟改革。(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