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從黑暗面探索同理心
藉高譚市挖掘社會癥結
電影《小丑》並非單純改編漫畫故事,而是藉虛擬的1970、1980年代的高譚市,探討與現今共通的社會議題。導演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表示:「我們想要在電影裡探索的主題之一,就是同理心,更重要的,同理心的缺乏,那正瀰漫在亞瑟(小丑)的世界中。」
電影巧妙織入其骯髒的景觀,讓觀眾身在其中,跟著男主角瓦昆菲尼克斯在這城市裡穿梭,但最黑暗的是小丑必須面對自己的黑暗面。菲利普斯指出:「小丑是一個再三被誤讀的存在,甚至是亞瑟失控、不當的狂聲大笑,即使他壓抑不了,連平常身邊的人也不會對他投以同情眼光,讓他曝露在高譚社會裡顯得更可笑和疏離。」
菲利普斯認為社會表徵總是冰山的一角,但埋藏在其下的癥結卻鮮少被討論,「亞瑟是那種會在路上跟你擦身而過的人,我們希望藉由這部電影能正視那些表面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