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5陳俊雄/台北報導

提升防洪力 地下道變身滯洪池

image
舊錦州街、中山北路廢棄人行地下道,將被規畫成為全台首座都市裡的滯洪池。(取自2012年Google街景圖)

 在現今的極端氣候下,每小時動輒破百毫米雨量的超大豪雨越來越常見,台北市水利工程處為此計畫補強中山區錦州廢棄人行地下道結構後,把已被夷為平地的地下道活化為滯洪池,明年啟用後,也將成為全台第一座轉變為地下滯洪池的人行道。

 水利處指出,台北市市區雨水下水道雖已採每小時78.8毫米洪量的「5年年均暴雨頻率」標準設計,但在近年來越來越明顯的極端氣候中,也難擋每小時動輒破百毫米的超大豪雨,把地下道改造成為滯洪池,也成為水利處針對部分容易積淹水地區的防災解決方案。

 水利處考量北市各集水區的淹水型態及解決方案後,將位於圓山集水區中山北路二段、連接錦州街、錦西街口的錦州廢棄人行地下道,改闢容納700公噸的滯洪池,以提升區域防洪能力。

 水利處今年委託專業工程顧問公司辦理可行性評估,並推動地下管線銜接、排空機制及原地下道結構補強等配套措施,將中山錦州廢棄人行地下道改作為貯留設施,以因應超大暴雨時的逕流分擔措施。

 水利處指出,如果能順利完成地下管線連通工成,中山錦州地下道明年底前活化工程完工後,預估將可容納逾700立方公尺的雨水,成為全台首座成為滯洪池的地下道。

 水利局表示,繼中山錦州廢棄地下道後,目前也規畫將南京東路、敦化北路廢棄地下道改闢為滯洪池,希望能讓這些廢棄的地下道,搖身一變成為城市對抗極端氣候卻能不淹水的祕密武器。